纽约的冬天冷得刺骨。程阳站在艺术学院雕塑工作室的中央,盯着面前那团未成形的黏土,手指上的泥巴己经干裂。三周了,他的期中项目毫无进展。
"再这样下去,你只能交个抽象'艺术家瓶颈'雕塑了。"室友马可在旁边调侃,正娴熟地雕琢自己的人像作品。
程阳扔过去一块黏土,正中马可的后脑勺。"闭嘴。我只是在寻找真实的表达。"
"真实?"马可擦掉头发上的黏土,"你家族有那么传奇的爱情故事,还不够真实?"
程阳皱起眉头。自从大一那年他在酒后讲述了外公外婆的故事,这就成了朋友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有时候他怀疑,如果不是因为这个"传奇",他是否能凭自己的实力进入这所顶尖艺术学院。
"那不一样,"程阳揉着太阳穴,"我不想消费他们的故事。"
"谁说是消费?"马可放下工具,难得认真,"艺术不就是把真实情感转化为表达吗?"
程阳没有回答。他走到窗边,看着雪花飘落在纽约的高楼之间。外公曾经也站在某个窗前这样等待外婆恢复记忆吗?这个念头突然击中了他。
身后传来几个女生的交谈声。
"...我奶奶得了阿尔茨海默病,上周居然认出了我,叫了我的小名..."
"...记忆真是神奇,像碎片一样飘散,但有些东西永远都在..."
"...就像那个失忆后重新爱上丈夫的故事?我昨天刚看了改编的话剧..."
程阳猛地转身,吓了那几个女生一跳。"什么话剧?"
"《记忆中的星辰》,"一个扎着脏辫的女生回答,"外百老汇新剧,改编自一本回忆录..."
程阳的心跳加速。母亲的书被改编成话剧了?他居然不知道。当天晚上,他就坐在了那个简陋的小剧场里。
舞台上的故事既熟悉又陌生。演员们演绎的外公外婆比书中更加真实——外婆的恐惧和愤怒,外公的绝望和坚持,那些母亲曾轻描淡写带过的黑暗时刻,在舞台上被赤裸裸地呈现出来。
最震撼的一幕是外婆撕毁他们的合照,外公跪在地上一片片拼回去。演员的表演如此真实,程阳几乎能感受到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
演出结束后,程阳在后台找到了编剧——一个戴圆眼镜的年轻女子。
"你是...程暖的孙子?"编剧推了推眼镜,惊讶地握住他的手,"你母亲的书改变了我的人生。我奶奶..."
"也失忆了?"程阳下意识接话。
"不,"编剧笑了,"她和我爷爷相爱60年,首到最后一刻。我想表达的是,真正的爱能经受任何考验,包括遗忘本身。"
回工作室的路上,雪花落在程阳的睫毛上。他突然明白了自己的雕塑该是什么样子。
接下来的两周,程阳像着了魔一样工作。他用半透明的树脂材料铸造了一个人脑的形态,内部悬浮着无数微小的金属碎片——每片上都蚀刻着不同的记忆画面。当光线从特定角度照射时,墙上会投射出模糊但可辨认的图像:牵手、亲吻、争吵、和解...
"这太棒了!"马可围着完成的作品打转,"《记忆的重量》,好名字。但为什么有些碎片是空白的?"
程阳轻轻触碰那些空白区域:"因为遗忘也是记忆的一部分。"
期中展览上,《记忆的重量》成为焦点。系主任站在作品前良久,最后只说了一句:"这才叫艺术。"
那天晚上,程阳接到了哥哥顾晨的电话。
"听说你的雕塑引起不小轰动,"顾晨的声音从听筒传来,带着学术人士特有的分析腔,"从心理学角度看,你对记忆碎片化的表现确实..."
"哥,"程阳打断他,"你打电话就为了给我的作品写评论?"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儿。"妈给我看了话剧的评论文章。你去看过为什么不告诉我们?"
程阳叹了口气。自从哥哥选择心理学道路,两人之间就渐渐筑起一道无形的墙。顾晨追求理性的分析和实证,而程阳则相信感性的表达。
"我不知道该怎么反应,"程阳最终承认,"那部剧把故事讲得那么...痛苦。和我们从小听到的不一样。"
"因为真实从来不是童话,"顾晨的声音柔和下来,"我的研究显示,失忆症患者家属的创伤后压力甚至超过患者本人。外公承受的远比我们知道的要多。"
程阳想起舞台上的那个场景——外公跪着拼照片。"我下一件作品要用易碎材料,"他突然说,"表现记忆的脆弱。"
"而我会研究如何修复它,"顾晨回应道,两人之间的墙似乎变薄了一些。
程阳的"记忆系列"在学期末发展成了三部曲。《记忆的重量》之后是《遗忘》——一个由糖玻璃制成的头像,随着展览时间的推移会慢慢融化;最后是《重现》,用反光碎片拼成的肖像,从某个角度才能看清全貌。
在毕业展上,《遗忘》意外地被一个参观者碰倒,摔得粉碎。在场所有人都倒吸一口气,只有程阳站在原地,突然笑了。
"有时破碎才能展现完整,"他对目瞪口呆的教授说,然后即兴创作,将碎片重新排列成一件新作品——《重生》。
这个意外成了艺术圈的小传奇。一位著名策展人看中了程阳的作品,邀请他参加秋季的年轻艺术家联展。
筹备展览的忙碌夏天里,程阳收到了一封陌生邮件:
"程先生,
我母亲去年诊断出阿尔茨海默病。看了您的作品,我第一次理解了她的内心世界。那些空白和碎片,正是她试图向我表达却无法说出的感受...
您是否考虑过为记忆障碍中心创作装置艺术?"
信末署名是一个记忆研究基金会的负责人。程阳想起外公设计的"暖阳之家",那个从未建成的康复中心。当天晚上,他熬夜画出了设计草图——一个可以让参观者走入的"记忆迷宫",墙壁由不同透明度的材料制成,光线变化时会显现或隐藏其中的图像。
联展开幕式上,程阳遇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观众——哥哥顾晨,专程从波士顿飞来。
"你不必..."程阳惊讶地说。
"我当然要来,"顾晨递给他一杯香槟,"虽然我还是认为艺术不能治愈记忆损伤,但..."他环顾西周沉浸在作品中的人们,"...它确实能治愈其他东西。"
一位中年女士走近他们,眼中含着泪水。"您就是艺术家?"她问程阳,"我父亲失忆后总是暴躁易怒,我从未理解为什么...首到看到您的作品。那些尖锐的碎片,正是他内心的感受吧?"
程阳和顾晨交换了一个眼神。在这一刻,学术与艺术达成了难得的和谐。
"您说得对,"程阳回答女士,"但请注意那些连接碎片的细线。即使最破碎的记忆,也仍有东西将它们维系在一起。"
"那是..."女士好奇地问。
"爱,"顾晨出乎意料地回答,声音坚定,"根据最新研究,情感记忆往往最后消失。"
展览结束后,程阳宣布将部分作品拍卖所得捐赠给"暖阳基金"。记者问他为何对这个基金情有独钟。
"这是一个关于传承的故事,"程阳看着镜头,仿佛在对远方的某人说话,"关于记忆如何通过艺术、科学和爱得以延续。"
那天深夜,程阳在工作室接到了母亲的视频电话。顾星在屏幕那头展示着一本旧相册——外公年轻时画的建筑草图。
"你外公不仅是建筑师,"她的声音充满骄傲,"也是个不错的素描画家。我想你继承了他的艺术天赋。"
程阳翻看着母亲发来的照片,突然在一张角落涂鸦中发现了熟悉的线条——那是一个由碎片组成的爱心草图,旁边写着"给暖暖的记忆迷宫"。
"妈!"程阳惊呼,"这就是我设计的装置艺术的雏形!"
顾星微笑着点头:"有些想法会跨越时空,通过血脉传承。"
挂断电话后,程阳凝视着工作室墙上的家族照片——外公外婆的婚礼,父母和他的童年合影,哥哥的毕业照...在这些定格的笑容背后,是无数未被讲述的挣扎与坚持。
他拿起素描本,开始构思一个新的系列:《传承》。第一幅草图是一个张开的手掌,上面悬浮着无数微小星辰,每一颗都包含着更小的画面。这个作品将需要数年时间完成,但他不急。
窗外,纽约的夜空罕见地出现了几颗可见的星星。程阳想起小时候母亲讲的故事——外公说星星是永恒的象征,即使我们看不见,它们也永远在那里。
就像爱,就像记忆。
(http://isfxs.com/book/GBCEGE-1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isf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