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住院部初建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8章 住院部初建

 

经过两个月的紧张筹备,沈清雨的住院部终于开始装修了。

隔壁的房子经过改造,被分成了八个病房,每个病房可以住两个病人。虽然条件简陋,但该有的基本设施都有:病床、输液架、洗手池、卫生间等。

"这样的住院条件在乡镇一级己经很不错了。"前来参观的周局长赞许地说,"沈医生,你这是为当地百姓办了一件大好事。"

"谢谢周局长的支持。"沈清雨谦虚地说,"我只是想尽自己的一份力。"

在装修期间,沈清雨还面临着人员招聘的问题。住院部需要护士、药剂师、还有夜班值班人员,这些都需要有一定专业基础的人。

"我建议从培训班的学员中选拔。"牧云深提议,"这些人跟着你学习了这么长时间,对你的医疗理念比较认同,工作起来也会更配合。"

"这个想法不错。"沈清雨点头,"而且他们对我们这里的情况比较熟悉。"

于是,沈清雨在培训班中发布了招聘信息。让她意外的是,报名的人非常多,甚至包括一些从县城赶来的有经验的护士。

"沈老师,我们都希望能跟着您工作。"一个叫小张的护士说,"在您这里,我们能学到更多东西,也能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经过严格的考试和面试,沈清雨最终选定了六名工作人员:两名护士、一名药剂师、三名护理员。这些人都是从培训班学员中选的优秀人才。

"大家能来到这里工作,我很高兴。"沈清雨在第一次员工会议上说道,"但我要提醒大家,在这里工作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责任。我们面对的是生命,容不得半点马虎。"

"沈医生,我们都明白。"小张代表大家表态,"我们一定会认真负责,不辜负您的信任。"

为了保证住院部的医疗质量,沈清雨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从病人入院到出院,每个环节都有详细的规范和要求。

"我们虽然是小规模的住院部,但标准不能降低。"沈清雨在培训新员工时强调,"该做的检查一项都不能少,该有的记录一份都不能缺。"

住院部正式开业的前一天,沈清雨亲自检查了每一个细节。从病房的卫生到药品的摆放,从设备的运行到员工的着装,一切都要求做到完美。

"清雨,你太紧张了。"牧云深在一旁劝道,"该准备的都准备好了,放松一点。"

"我能不紧张吗?"沈清雨擦了擦额头的汗,"这是我们第一次尝试住院部,一定不能出任何差错。"

"不会有问题的。"牧云深坚定地说,"你的医术我相信,员工的能力我也相信。"

住院部开业的当天,来了不少人参观。镇长亲自剪彩,县里的领导也来了几个。更让沈清雨感动的是,很多老病人也自发来祝贺。

"沈医生,有了住院部,我们看病就更方便了。"一个老大爷高兴地说,"以后生了病就不用大老远跑县里了。"

开业第一天就来了三个住院病人。一个是急性胃炎需要输液治疗的中年男子,一个是摔伤需要观察的老太太,还有一个是肺炎初愈需要继续治疗的孩子。

沈清雨亲自为每个病人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并安排了相应的护理措施。

"沈医生,住在这里比在家里还舒服。"胃炎病人感激地说,"护士们都很细心,比大医院的服务还好。"

"我们就是要让病人感受到家的温暖。"沈清雨微笑着说。

但开业第二天就遇到了第一个挑战。

一个叫刘大强的病人因为腹痛来住院,沈清雨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建议立即转院手术。但刘大强的家属不同意,坚持要在这里保守治疗。

"沈医生,我们相信您的医术。"刘大强的妻子说,"您就给他治治吧,实在不行再转院。"

"不行,阑尾炎必须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很危险。"沈清雨坚决反对,"如果阑尾穿孔,会危及生命的。"

"可是手术费用太高了,我们负担不起。"刘大强的妻子哭着说。

沈清雨这才明白,原来是经济问题导致的。她想了想,对刘大强的妻子说:"这样吧,手术费用我先垫付,你们以后有钱了再还。"

"真的吗?"刘大强的妻子不敢相信。

"当然是真的。"沈清雨坚定地说,"但您必须同意立即转院手术,不能再耽误了。"

最终,刘大强被及时送到县医院进行了手术,术后恢复良好。这件事传开后,大家对沈清雨更加敬佩了。

"沈医生不仅医术高明,心肠也好。"人们纷纷称赞。

但也有人质疑:"她这样做生意,迟早要赔本的。"

对于这些议论,沈清雨不以为意。在她看来,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金钱只是次要的。

住院部运营一个月后,沈清雨发现了一些问题。虽然医疗质量得到了保证,但经营上确实存在困难。

"这个月我们亏损了八百多块。"牧云深看着账本,有些担心地说,"主要是有几个病人欠费没还,还有药品损耗比预期高。"

"我知道。"沈清雨点头,"但我不后悔。能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亏点钱算什么。"

"我不是反对你帮助病人,我是担心这样下去,住院部无法维持正常运营。"牧云深耐心地解释,"我们要想办法在帮助病人和维持经营之间找到平衡。"

沈清雨想了想,觉得牧云深说得有道理。如果住院部亏损过多而无法维持,最终受损失的还是那些需要帮助的病人。

"那你觉得应该怎么办?"沈清雨问。

"我建议建立一个救助基金。"牧云深说,"对于确实有困难的病人,可以从基金中拨款帮助。这样既能帮助病人,又不会影响住院部的正常运营。"

"这个想法不错,但基金的钱从哪里来?"沈清雨问。

"我们可以向社会募集,也可以从住院部的盈利中提取一部分。"牧云深说,"还可以争取政府的支持。"

沈清雨觉得这个想法很可行,决定实施。她首先向镇政府提出了申请,希望能得到政策支持。

"这个想法很好。"镇长听了汇报后说,"政府可以提供一些启动资金,但主要还是要靠社会捐助。"

接下来,沈清雨开始在各个场合宣传救助基金的理念,希望能得到更多人的支持。

"我们建立这个基金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帮助那些看不起病的贫困家庭。"沈清雨在一次讲座中说道,"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疾病的困扰,互相帮助是应该的。"

她的倡议得到了很多人的响应。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很快就筹集到了两千多块钱的启动资金。

"沈医生,这是我们厂里工人的一点心意。"机械厂的代表送来了五百块钱的捐款,"大家都说,沈医生为我们做了这么多,我们也应该支持她。"

有了救助基金的支持,沈清雨在帮助贫困病人时就有了底气。那些确实有困难的病人可以申请基金资助,既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也保证了住院部的正常运营。


    (http://www.isfxs.com/book/GBFBDB-1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isfxs.com
爱书坊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