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相逢一笑泯恩仇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4章 相逢一笑泯恩仇

 

文化中心大礼堂座无虚席。前排坐着各路媒体记者和文化界人士,中间几排则是杜云笙特意邀请的大学教授和文学爱好者。而最后几排,明显是周明德带来的"质疑者方阵",个个面带冷笑。

李白站在后台,透过缝隙观察着观众席。他的目光突然停在右侧通道附近的一个少女身上——她穿着简单的白T恤和牛仔裤,长发扎成马尾,正低头翻看一本书。即使只看侧脸,李白也能认出那是李月。她有着和她母亲一样的挺翘鼻梁,但眉宇间的神采,却让李白想起年轻时的自己。

"准备好了吗?"杜云笙走过来,顺着李白的目光看到了李月,"啊,她真的来了。"

李白深吸一口气:"走吧。"

当李白走上舞台时,全场响起礼貌性的掌声,但后排却传来几声明显的嘘声。聚光灯下,李白今天特意穿了一件改良过的唐装——杜云笙找设计师连夜赶制的"古今融合"款。

"诸位下午好。"李白开口,声音清朗,"今日不谈学术,不论考据,只说诗心。"

周明德在后排大声冷笑:"装神弄鬼!"

李白不以为忤,反而笑道:"这位先生说得不错,我今日确要'装神'——装诗仙李白之神。"

他走到舞台中央的古琴前坐下——这是杜云笙安排的"道具",虽然李白并不会弹现代古琴,但这不妨碍他轻抚琴弦,发出几个清越的音符。

"诸位可知,李白为何被称为'诗仙'?"他环视全场,"非因我诗才高绝,实因我诗中有仙气。何为仙气?不过真性情耳。"

说罢,他手指一拨琴弦,朗声吟诵:"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没有PPT,没有学术术语,只有李白用整个生命在诠释自己的诗。他讲述着《将进酒》创作时与友人痛饮的豪情,《蜀道难》写作途中亲历的险峻山川,《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那个奇幻梦境背后的失意与不甘。

全场鸦雀无声,连周明德都暂时忘记了挑刺。李白的声音时而如金戈铁马,时而似清泉流响,带着听众穿越千年,亲眼目睹每一首诗诞生的瞬间。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的声音突然变得温柔,"这是我送别孟浩然时所作。当时我站在江边,看着他的船远去,心想不知何日才能再见..."

就在这时,一个清脆的声音从右侧传来:"然后呢?你们再见了吗?"

全场愕然,纷纷转头。提问的竟是李月,她不知何时己经站了起来,眼中闪烁着奇异的光彩。

李白看着女儿,心中一颤:"再未相见。次年便闻浩然兄病逝襄阳。"

李月似乎还想说什么,但周明德抓住机会发难:"李教授,你这些故事编得动听,可有任何历史依据?还是说,你自以为真的是李白转世?"

礼堂里响起一阵窃笑。媒体记者们兴奋地调整着摄像机角度——这才是他们想要的戏剧性场面。

李白不慌不忙地站起身,走向舞台边缘:"周教授问得好。我确实无法证明这些故事的真实性..."他停顿一下,目光扫过全场,"但我可以证明,我比任何人都更懂李白。"

他指向观众席最后一排的一位男生:"这位同学,请你随便说一首李白的诗,任何一首。"

男生愣了一下,在周明德的示意下站起来:"《...早发白帝城》?"

李白当即吟诵:"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诵毕,他突然改用西川方言,"此诗作于乾元二年,我流放夜郎途中遇赦,从白帝城乘舟东下。当时舟行甚速,两岸猿声不绝,故而写下此诗。"

接着,他又指向一位女生:"再来一首。"

"《...怨情》?"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李白叹息一声,"此诗背后有一段情事,不便详述。"

一连五六首,李白不仅倒背如流,更能说出每首诗的创作背景和心境变化。全场震惊,连周明德都哑口无言。

最后,李白看向李月:"小姑娘,你也点一首吧。"

李月咬了咬嘴唇:"《月下独酌》...西首中的第三首。"

李白眼中闪过一丝惊讶——这是李白诗作中相对冷门的一组。他缓缓吟道:"三月咸阳城,千花昼如锦..."吟罢,他轻声补充,"这组诗写于长安任职翰林时,表面写饮酒之乐,实则抒政治失意之悲。"

李月的眼睛亮了起来:"最后一句'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是不是暗示了您...他被排挤出朝廷的事?"

"正是!"李白惊喜道,"你竟能读懂其中深意!"

全场哗然。一个普通大学生竟能与"李教授"进行如此深度的诗歌对话。周明德见势不妙,起身高声道:"这不过是事先安排好的表演!李慕白,你敢现场作诗吗?"

礼堂内顿时沸腾。媒体记者们兴奋地交头接耳——如果真能见证即兴赋诗,这将是多大的新闻!

杜云笙在台下紧张地握紧了拳头。虽然他知道李白确有能力,但在这种压力下...

李白却仰头大笑:"有何不敢?请出题!"

周明德冷笑:"就以'现代都市'为题,限时五分钟。我要看看你这个'诗仙'如何用古诗形式表现摩天大楼和地铁!"

挑衅的意味再明显不过。观众席上的李月不自觉地攥紧了拳头,为这个突然变得陌生的父亲担心。

李白闭目沉思片刻,突然睁眼,目光如电:

"钢铁筑青山,凌云刺苍穹。

霓虹代星月,车流似川洪。

万人如蚁行,各自奔西东。

问君何所营?俱在名利中。"

吟罢,全场静默数秒,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首诗既保持了古典诗歌的韵律美感,又精准捕捉了现代都市的灵魂,更在最后两句点出了深刻的批判。

周明德脸色铁青,带着几个学生愤然离场。但此刻己无人关注他们——观众们蜂拥而上,将李白团团围住。媒体记者争相提问,文学爱好者们请求签名,场面一度混乱。

混乱中,李白看到李月站在不远处,犹豫着是否要上前。他挤开人群向她走去,却在半路被杜云笙拦住:"媒体都想专访你!我们得趁热打铁..."

等李白再抬头时,李月己经不见了踪影。只在她坐过的座位上,发现了一本翻开的《李太白全集》,书页间夹着一张纸条:

"爸,今天我才知道,原来你的名字不只是巧合。——月儿"

李白将纸条小心收好,心中百感交集。千年光阴,他错过了太多,但命运似乎给了他一次弥补的机会。

杜云笙兴奋地拍着他的肩膀:"你看到了吗?我们成功了!己经有出版社联系我,想出你的诗集;电视台想请你做文化节目;还有几所大学想聘你当客座教授..."

李白却望向李月离开的方向,轻声吟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顿了顿,他转向杜云笙,"云笙,帮我个忙——我想见我的女儿。"


    (http://www.isfxs.com/book/GBGEEJ-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isfxs.com
爱书坊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