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专业的选择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3章 专业的选择

 

中专的计算机专业教室,弥漫着一股独特的味道——陈旧机箱散发的微弱臭氧味、劣质塑料键盘被敲打后的油腻气息,以及灰尘在阳光照射下飞舞的味道。这味道,成了晏昼中专生活里最熟悉的背景气息。

他坐在教室中间靠后的位置,面前是一台外壳泛黄、机箱嗡嗡作响的“古董”台式电脑。屏幕是笨重的球面CRT显示器,开机时发出“滋”的一声轻响,然后缓慢地亮起,呈现出Windows 98那经典的蓝天白云草地的桌面。这配置,在飞速发展的计算机世界里,早己被时代远远抛下。

专业课程的学习,远非晏昼当初在志愿表上随手一勾时想象的那么“高端”和充满未来感。课程内容更像是被时代筛过一遍后剩下的基础残渣,陈旧而琐碎。

最初的课程是枯燥的《计算机基础》。老师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普通话,讲解着开关机顺序、键盘指法(F键和J键上的小凸起)、鼠标的单击双击。这些内容对晏昼来说,如同在教一个成年人如何呼吸。他笨拙地敲击着键盘,手指僵硬,常常按错键,引来旁边同学的低笑。最让他头疼的是“盲打”练习,屏幕上那个不断跳动的字母或单词,总让他手忙脚乱,眼睛死死盯着键盘,额头上急出汗珠。

接着是学习Windows 98/2000的操作。如何创建文件夹、复制粘贴文件、设置桌面壁纸(虽然学校电脑的壁纸都被锁定了)。然后是Office 2000套装——Word、Excel、PowerPoint。学习如何在Word里设置字体字号、插入图片(虽然机房电脑没联网,只能插入自带的剪贴画);如何在Excel里输入数据、进行简单的求和、求平均(公式经常输错);如何用PowerPoint做几张简陋的、带着预设动画效果的幻灯片。这些技能,在晏昼看来,更像是文员的工作,与他想象中的“计算机应用”相去甚远。老师强调着“这是未来办公必备”,但晏昼看着屏幕上那些呆板的界面,只觉得迷茫。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稍微有趣些。老师会搬来几台报废的旧机箱,让大家拆开看里面的“五脏六腑”——布满灰尘的主板、嗡嗡作响的CPU风扇、长长的内存条、笨重的硬盘。晏昼第一次亲手触摸到这些冰冷的硬件时,心里确实涌起一丝好奇和震撼。原来那些屏幕上跳动的字符和画面,是由这些精密的金属和硅片构成的。他们学习如何识别接口、插拔内存、清理灰尘。但所谓的“维护”,也仅限于此。至于更深层次的原理、故障诊断、芯片组知识?老师含糊带过:“你们中专毕业,能拆能装,会换内存条、清灰就行了!更深的,那是大学生学的!” 这种“够用就行”的教学理念,让晏昼刚刚燃起的一点兴趣又迅速冷却。

最让晏昼感到痛苦的是《程序设计基础》,学的是早己被主流淘汰的Visual Basic 6.0。老师用枯燥的语调讲解着变量、数据类型、循环语句(For..., Do While...Loop)。黑底黄字的编程界面,像一张冰冷的网格。晏昼盯着屏幕上那些抽象的代码,脑子如同生锈的齿轮,完全无法理解那些“If...Then...Else”的逻辑链条是如何控制程序运行的。一个简单的“计算器”小程序,他写出来的不是无法运行,就是算得一塌糊涂。看着屏幕上弹出的错误提示框,他感到深深的挫败。编程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和抽象能力,而这恰恰是晏昼在多年学业失败中早己被证明的短板。李强更是叫苦连天,首接趴在键盘上哀嚎:“这他妈是外星文吧!” 只有少数几个家里有电脑、或者对这方面真有点兴趣的同学,才能勉强跟上。

机房虽然有局域网,但接入互联网的电脑只有教师机一台,且被严格管控。所谓的《网络基础》,就是学习如何设置IP地址(虽然大部分是自动获取)、如何通过局域网共享文件夹、以及用FTP工具(老师演示过几次)上传下载文件。对于外面世界正在兴起的QQ聊天、BBS论坛、网页制作(Dreamweaver只存在于课本图片里),他们只能从老师偶尔的提及或同学带来的过期电脑杂志上窥见一鳞半爪。晏昼看着杂志上那些花花绿绿的网页截图和关于“互联网浪潮”的激动描述,只觉得离自己无比遥远。他连一个属于自己的邮箱都没有。

晏昼的学习状态,如同他这个人一样,中规中矩,沉默而吃力。他不再是初中那个完全垫底的学渣,但也绝不出彩。他能按时完成那些基础的打字练习、文档排版、表格制作作业,分数在六七十分徘徊。拆装机箱、清灰这些动手活,他做得还算仔细认真,但仅限于老师要求的步骤。VB编程是他的死穴,每次上机都像上刑,代码写得磕磕绊绊,运行结果常常令人啼笑皆非。老师对他的评价是:“态度端正,动手能力尚可,理论基础薄弱,缺乏创新思维。”——一个标准的、毫不起眼的中专生评语。

对未来职业的想象,在这样陈旧而浅尝辄止的学习中,变得更加模糊不清。

老师在课堂上描绘的“美好前景”,无非是去电脑城当装机工、售后维修技术员、网吧网管,或者运气好点,进个小公司当网管兼打杂文员。“现在电脑普及了,会修电脑、装系统、搞搞网络,不愁没饭吃!”老师信誓旦旦。但这些“前景”,在晏昼听来,与母亲在砖厂搬砖、在垃圾堆拾荒,似乎并没有本质上的阶层提升,只是换了一种技术含量稍高的体力劳动而己。他想象中的“坐在明亮的办公室里敲代码、设计软件”的画面,在VB编程课的折磨下,早己破碎不堪。

身边的同学也大多浑浑噩噩。李强的心思根本不在学习上,整天琢磨着怎么逃课去游戏厅,或者打听哪里的兼职赚钱多。他早就放话:“学这破玩意儿有屁用!老子以后还是得靠力气吃饭!” 少数几个稍微用功的,也只是为了混个毕业证,方便家里托关系找个工作。真正对计算机有热情、课后自己啃书钻研的,凤毛麟角。

晏昼看着屏幕上闪烁的光标,听着机箱嗡嗡的噪音,心里一片茫然。他能做什么?去电脑城装机器?给人家重装系统?当网吧网管?这些工作能赚多少钱?能养活自己,还能帮衬家里,供小雨以后读书吗?那个“计算机应用”的专业名称,此刻显得如此空洞和讽刺。他感觉自己像在一条昏暗的、看不到尽头的隧道里摸索前行,手里只有一盏发出微弱光芒、随时可能熄灭的旧灯。这盏灯,就是那张薄薄的中专毕业证。而灯光照亮的范围,仅限于眼前这堆过时的硬件和枯燥的软件操作。更广阔的数字世界、更前沿的技术浪潮,对他而言,是遥不可及的海市蜃楼。

唯一能让他暂时忘记这种迷茫的,是走出计算机实训楼,穿过半个操场,经过幼师专业那栋艺术楼时。有时,能隐约听到里面传来的、不成调的钢琴声或女孩子们排练合唱的歌声。他会下意识地放慢脚步,目光在人群中搜寻。偶尔,能看到林晓薇和同学抱着画板或者手工作品走出来,阳光洒在她们青春洋溢的脸上。那一刻,他心中的迷雾似乎被短暂地驱散,被一种更鲜活、更温暖的气息所取代。

然而,当琴声歌声远去,当林晓薇的身影消失在视线里,他回到弥漫着灰尘和臭氧味的机房,面对那些冰冷的机器和晦涩的代码,那种对未来的巨大模糊感和无措,便如同潮水般,再次将他淹没。他选择的这条“计算机”之路,并未如想象中为他打开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反而更像是在一条布满尘埃的旧路上,更加清晰地看到了自己能力的边界和现实的坚硬壁垒。前方的路,依旧笼罩在浓雾之中,只有脚下这堆过时的机器,发出沉闷而单调的嗡鸣,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淘汰与挣扎的预言。


    (http://www.isfxs.com/book/GCJBEG-2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isfxs.com
爱书坊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