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阳光带着一丝慵懒的金黄,穿过高大的法国梧桐枝叶,在省城这所知名大专院校的林荫道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空气里弥漫着书香、青草香和一种属于象牙塔特有的、相对纯净的气息。拖着那个更加破旧、边缘磨损得发毛的帆布包和同样饱经沧桑的编织袋,晏昼站在刻着校名的巨石前,抬头望着眼前比中专校区气派得多的教学楼群,心中没有多少新生的雀跃,只有一种沉甸甸的、近乎朝圣般的肃穆。
重返校园。
这西个字背后,是他用实习期的血汗屈辱换来的孤注一掷,是母亲在缝纫机前熬红的双眼和东拼西凑的学费,是压在心头那座名为“未来”的沉重大山。他不再是那个懵懂踏入中专的少年,而是背负着明确生存目标、带着一身被现实磨砺出的冷硬棱角,重新挤进这座知识殿堂的战士。
大专的学习环境与中专天壤之别。窗明几净的阶梯教室,配置先进的机房,藏书丰富的图书馆,还有那些戴着眼镜、谈吐间透着专业素养的讲师教授……一切都昭示着更高的平台和更深的知识海洋。课程设置也陡然提升了一个层级:
编程深化: 不再局限于基础的VB、Delphi,Java、C++这些更主流、更底层的语言成为必修。面向对象思想、数据结构与算法、软件工程导论……概念抽象而艰深,像一座座陡峭的山峰。
网络进阶: 中专时学的网络基础在这里只是开胃菜。《TCP/IP协议详解》、《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网络安全基础》……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的配置模拟实验,让晏昼第一次接触到企业级网络的复杂世界。
数据库系统: 关系型数据库理论、SQL语言优化、数据库设计与应用……庞大的数据如何存储、管理、高效查询,成了新的课题。
专业方向选修: 根据兴趣和就业方向,可以选择Web前端开发(深入学习HTML5、CSS3、JavaScript框架)、后端开发(Java EE或.)、或者更偏向设计的数字媒体技术等。知识体系更加庞大和专精。
同学背景也更加多元。有像晏昼这样从中专升上来的,带着或多或少的底层痕迹;有普通高中毕业、高考失利的;甚至还有一些家境优渥、从小接触电脑、谈吐间对最新技术如数家珍的“技术宅”。课间或食堂里,讨论的话题不再是简单的游戏或八卦,而是某个开源框架的优劣、某场知名互联网公司的校招动态、或者对某个技术前沿的争论。这种氛围,让晏昼既感到压力,又隐隐兴奋——这才是他渴望接触的世界边缘。
然而,晏昼的心境,与周围那些尚带着青春迷茫或轻松惬意的同学截然不同。他的眼神锐利而专注,像锁定猎物的鹰隼。重返校园,对他而言绝非享受象牙塔的宁静,而是获取更强武器、冲击更高壁垒的战略补给点。他心中只有一个清晰到冷酷的目标:不惜一切代价,提升专业技能!
这份目标感,体现在他近乎严苛的行动上:
时间榨取机: 他的日程表精确到分钟。清晨六点,当宿舍其他人还在沉睡,他己轻手轻脚地起床,带着书本和笔记,在晨光熹微的操场角落或寂静的湖边背诵英语单词(技术文档多是英文)或预习当天课程。课堂永远是第一排,笔记记得密密麻麻,恨不得把讲师说的每个字都刻进脑子里。课间十分钟,他不是休息,而是用来整理笔记或向讲师请教上节课的难点。下午没课的时间,全部泡在机房或图书馆。晚上宿舍熄灯后,他会在走廊或公共自习室的灯光下,继续啃书、敲代码到深夜。周末?那是更奢侈的整块学习时间,他像饥饿的旅人扑向盛宴。
资源掠夺者: 他像一块贪婪的海绵,疯狂汲取着校园里的一切资源。
图书馆宝藏: 那些在中专图书馆落满灰尘的“天书”,在这里成了他的主攻对象。他不再惧怕晦涩的英文原版教材和技术手册,抱着字典,一个字一个字地啃,做满了标注和心得笔记。
机房战场: 学校的先进机房是他的主战场。他不再满足于完成作业,而是利用高性能电脑做更复杂的项目练习、搭建模拟环境、学习各种开发工具和环境配置。机房的开放时间被他利用到极致。
讲师“纠缠”: 他成了讲师办公室的“常客”。遇到不懂的问题,绝不藏着掖着,总是拿着写得密密麻麻问题的本子,在课后或答疑时间“堵”住讲师。他的问题往往很基础,甚至有些“笨”,但态度极其认真和执着。起初有讲师不耐烦,但看到他眼中那份近乎偏执的求知欲和明显的进步,态度也渐渐缓和,甚至会多指点几句。
技术论坛“潜水员”: 利用图书馆的网络(他依旧没有个人电脑和手机流量),他如饥似渴地泡在国内外的技术论坛上。看大牛的讨论,下载开源代码学习,在虚拟社区里默默吸收着最前沿的养分。虽然很少发言(自觉水平不够),但眼界却在飞速拓宽。
实用主义至上: 晏昼的学习带有强烈的目的性。他选择课程和钻研方向,紧密围绕就业市场的需求。招聘网站上那些心仪岗位(哪怕只是初级程序员、网络运维助理)要求的技能,成了他学习的灯塔。Java流行?他就死磕Java核心和常用框架;数据库重要?他就把SQL优化和数据库设计原理吃透;听说前端工程师缺口大?他就挤出时间自学HTML5、CSS3和JavaScript基础。他不再追求虚无缥缈的“兴趣”或“理论深度”,一切以“能否找到工作”、“能否提升薪资”为最高准则。这种近乎功利的专注,让他学习的效率惊人。
沉默的苦行僧: 在多元化的同学群体中,晏昼是格格不入的存在。他不参与宿舍的深夜卧谈,不加入任何社团,不关心校园八卦,甚至连食堂吃饭都像打仗一样迅速。他沉默寡言,眼神总是聚焦在书本或屏幕上,周身散发着一种“生人勿近”的冰冷气场和沉重的疲惫感。偶尔有同学试图搭话,他也只是简短回应,然后迅速回到自己的世界。不是他孤僻,而是他背负的压力太大,时间太紧,容不得一丝分心。他把所有社交的精力和欲望,都压缩到了最低限度,像一名苦行僧,将全部生命能量都献祭给了“提升技能”这座唯一的祭坛。
夜晚,当晏萸拖着灌了铅般的双腿回到宿舍,同宿舍的室友可能正热火朝天地联机打游戏,或者讨论着周末去哪家新开的KTV。他默默地爬上自己的床铺(依旧是靠门的下铺),拉上床帘,打开充电的小台灯。昏黄的光线下,他拿出那本硬壳记账本,不是记录开销(每一分钱都精打细算到极致),而是记录着今天学到的关键知识点、遇到的难题、以及明天的学习计划。指尖划过粗糙的纸页,发出沙沙的轻响。疲惫如潮水般涌来,几乎要将他淹没,但看着本子上密密麻麻的字迹,想到自己又向目标靠近了一点点,心底便会涌起一股微弱却真实的慰藉和力量。
大专的校园生活,在别人眼中或许是青春的延续,但对晏昼而言,是另一片没有硝烟却更加残酷的战场。他在这里没有风花雪月,只有代码的冰冷逻辑和书本的沉重油墨;没有轻松惬意,只有争分夺秒的压榨和自我超越的极限挑战。他像一颗被强行按回熔炉的生铁,在学业的重压下,在生存的紧迫感中,沉默而坚定地忍受着高温的灼烧,只为将自己锻造成一把能在未来职场上劈开生路的、更加锋利的剑。重返校园,不是归途,而是征途。他目光如炬,脚步沉重,在知识的丛林中,朝着那唯一可见的光亮,奋力跋涉。
(http://www.isfxs.com/book/GCJBEG-4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isf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