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考证之路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八节 考证之路

 

第一段:书山初临与天堑鸿沟

卫生局冰冷的“永久关闭”令和暂扣银针的屈辱,如同一道无法逾越的深渊横亘在林青山面前。苏静瑶带来的“考证”曙光,是唯一能跨越深渊的独木桥,但当他真正站在这座桥的起点,仰望那高耸入云的“书山”时,才真切感受到这条路的陡峭与凶险。

苏静瑶利用记者的人脉,几经辗转,为他借来了厚厚几大摞、几乎能将他淹没的教材和辅导资料:《医学基础知识》、《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卫生法规》…这些书籍散发着油墨和纸张的簇新气味,封面光滑冰冷,内页密密麻麻印满了铅字、图表和英文缩写,与爷爷那本泛黄脆弱、带着墨香和手绘经络图的《灵枢针经秘要》形成了触目惊心的对比。

林青山坐在楼梯间冰冷的草席上,小心翼翼地翻开最上面那本《生理学》。映入眼帘的,是复杂到令人头晕目眩的人体系统图——不再是阴阳五行、经络气血的玄奥流转,而是由无数冰冷的、标注着拉丁文名称的器官、骨骼、肌肉、神经、血管组成的精密机器!第一章便是“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满篇的“细胞膜”、“线粒体”、“内质网”、“核糖体”、“ATP”、“基因表达”…这些如同天书般的名词和概念,像无数冰冷的铁蒺藜,狠狠扎向他那建立在望闻问切、阴阳五行、草木药性基础上的认知体系!

他试图理解“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脑海中却不由自主地浮现出爷爷教导的“气”在经络中的运行;他看到“肾上腺素”调节血压的机制,却本能地想起附子回阳救逆的药性;那些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的生理常数、复杂的化学方程式、显微镜下的细胞结构图…这一切,对他而言,不啻于一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一种建立在冰冷解剖、化学分子和物理定律之上的、与他的“医道”世界格格不入的语言!

巨大的知识鸿沟如同冰冷的太平洋,瞬间将他淹没。他艰难地辨认着每一个方块字,试图将它们串联成有意义的句子,但那些陌生的逻辑链条如同断裂的环,根本无法在他的思维里形成通路。强烈的挫败感如同潮水般涌来,额头上很快沁出了细密的汗珠,不是因为炎热,而是因为一种源自灵魂深处的认知撕裂与茫然无助。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认识到,自己与这座城市“正规”医疗体系之间的距离,远比他想象的更为遥远和深邃!这不仅仅是一张证书的距离,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观、疾病观和知识体系的巨大鸿沟!

第二段:孤灯残卷与字海苦航

生存的压力并未因学习的艰难而减少半分。为了糊口,也为了攒下购买必要学习资料和支付未来考试费用的钱,林青山不得不每天挤出大量时间,去附近喧闹肮脏的夜市排档当杂工。油腻的碗碟堆成小山,刺鼻的油烟熏得人睁不开眼,老板的呵斥和食客的喧嚣是永恒的背景噪音。他瘦削的身影在烟雾缭绕的厨房和后巷的污水桶之间穿梭,双手被洗涤剂和油污泡得发白蜕皮,腰背因长时间弯腰刷碗而酸痛欲裂。

只有深夜,当夜市收摊,城中村陷入一种疲惫的寂静时,他才能拖着几乎散架的身体回到那个冰冷的楼梯间。在昏黄的白炽灯下(用节省下来的钱换了个稍亮点的灯泡),用冷水抹一把脸,驱散沉重的困意,然后一头扎进那堆冰冷的、散发着陌生油墨味的书山之中。

学习的过程,如同在无边的黑暗中摸索前行。每一个生僻的专业术语都需要他像蚂蚁啃骨头般反复查阅词典和辅导书上的解释;每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都需要他用最笨拙的方式,在笔记本上画下歪歪扭扭的示意图,试图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那些拗口的拉丁文药名、纷繁的药物作用机制、严苛的卫生法规条文…都如同沉重的磨盘,反复碾压着他疲惫的神经。

困倦是最大的敌人。往往看着看着,眼皮就不由自主地打架,书上的铅字开始模糊、旋转、跳舞。他用冷水拍脸,用指甲掐自己的大腿,甚至尝试爷爷教过的提神醒脑的穴位按压,效果却微乎其微。生理的极限如同冰冷的铁壁,无情地阻挡着他的前行。有一次,他竟在背诵“三羧酸循环”的步骤时,一头栽倒在摊开的书本上沉沉睡去,口水浸湿了书页,在“柠檬酸合成酶”旁边洇开一片深色的水渍。

然而,支撑他在这字海苦航中挣扎前行的,并非对知识的渴求,而是两股更为深沉、更为炽热的力量:一是被卫生局扣押在冰冷库房里的、爷爷留下的那套祖传银针!每次合上书本,眼前仿佛都能看到那寒光内蕴的针尖在无声地呼唤!那不仅仅是工具,是林家的魂,是爷爷的嘱托!二是那些街坊邻居充满期盼却又小心翼翼的眼神。老张头拖着那条刚有好转的腿,悄悄送来几个热乎乎的馒头;李大妈远远看到他,欲言又止,最终还是默默走开;王嫂抱着小石头,孩子那懵懂却比以往灵动的目光,仿佛在无声地询问:“林哥哥,我的耳朵…还能好吗?”这些目光,如同无形的鞭子,抽打着他疲惫的身躯,也点燃了他心中那名为“责任”的不灭火焰!

第三段:歧路微光与静瑶援手

自学之路的艰辛远超想象。孤立无援的林青山如同在迷雾中独行的旅人,常常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他试图用自己理解的中医理论去“翻译”西医知识,却发现处处碰壁。当他看到“炎症反应”时,本能地联想到“热毒”、“气血壅滞”,但书中描述的免疫细胞、炎症因子、前列腺素等微观机制,却如同冰冷的密码,难以破译。他试图将“抗生素”理解为某种“强力清热解毒药”,却无法理解其针对细菌细胞壁或蛋白质合成的精确杀灭机制。这种思维方式的冲突和知识的断层,让他倍感痛苦和迷茫。难道爷爷传承千年的智慧,在这座城市冰冷的规则和知识体系面前,真的如此苍白无力?

一次在夜市刷碗时,他不小心打碎了一摞油腻的盘子。老板的破口大骂和扣掉半天工钱的惩罚,如同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他蹲在污水横流的后巷,看着自己布满老茧和裂口、被洗涤剂泡得发白的手,再想到书桌上那堆如同天书般的教材,一种前所未有的绝望感攫住了他。这条路,真的走得通吗?自己这个连初中都没上完的山里娃,真的能啃下这些连城里大学生都觉得艰深的学问吗?也许…放弃才是解脱?找个工地卖力气,至少能活下去…

就在这至暗时刻,苏静瑶再次出现了。她没有空手而来,而是带来了一个沉甸甸的U盘和几张打印好的笔记。

“别一个人硬扛了,青山。”她看着少年眼中深重的疲惫和几乎熄灭的光芒,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关切,“这是我托医学院的同学帮忙整理的,针对执业(助理)医师(中医类)考试的重点笔记和核心考点。比你看那些大厚本教材有效率多了!”她将U盘和笔记塞进林青山手里,“还有,我帮你联系了一个夜校的辅导班,专门针对高考和医学基础补习的。虽然课程时间紧,老师讲得快,但总比你一个人瞎琢磨强!”

接着,苏静瑶做了一件让林青山意想不到的事。她摊开一本《生理学》,指着血液循环系统的章节:“来,我虽然不懂医,但我好歹是文科生,理解能力和归纳总结还行。我念,你听,哪里不懂你立刻问,我们一起查资料,一起想办法把它啃下来!就当…就当是采访的后续素材!”她的眼神明亮而坚定,带着一种近乎战友般的信任和支持。

昏黄的灯光下,狭窄冰冷的楼梯间里,出现了奇异而温暖的一幕。穿着干净风衣的都市女记者,和一个穿着沾满油污旧工服的山村少年医者,挤在那张破桌子前。苏静瑶清晰而富有条理地朗读着拗口的生理机制,林青山则如同饥渴的海绵,全神贯注地听着,遇到不懂的术语或概念,便立刻打断询问。苏静瑶便翻开词典或笔记,或者打开手机搜索,用她能理解的语言尽力解释。有时两人为一个复杂的概念争论得面红耳赤,有时又因共同攻克一个难点而相视一笑。书页翻动的声音、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以及两人低低的讨论声,在这寂静的夜里,交织成一曲奇特的、充满希望的交响乐。

苏静瑶带来的重点笔记如同黑暗中的路标,夜校辅导班提供了系统的框架和答疑解惑的机会,而她亲自陪伴的“共读”,则如同温暖的篝火,驱散了林青山心中最深的孤独和绝望。那几乎熄灭的火焰,在这份毫无保留的支持下,重新顽强地燃烧起来!书山依旧高耸,天堑依旧深邃,但此刻的林青山,不再是孤身一人。他紧了紧握着笔的手,目光重新投向那堆冰冷的教材,眼神中褪去了迷茫,只剩下一种破釜沉舟的、属于战士的坚毅!为了爷爷的银针,为了乡亲们的期盼,为了心中那盏不灭的医者仁心之灯,纵使前路是刀山火海,他也要在这现代医学的知识迷宫中,用最笨拙却最坚韧的方式,杀出一条血路!考证之路,正式启程!


    (http://www.isfxs.com/book/GCJCDE-1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isfxs.com
爱书坊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