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段:稚肩初承杏林担
盛夏的午后,杏林坳被溽热包裹着,空气仿佛凝固的油脂,沉甸甸地压在人的胸口。蝉鸣声浪一阵高过一阵,几乎要榨干树荫下最后一丝清凉。八岁的林青山坐在自家堂屋门槛的阴凉里,额头上沁着细密的汗珠,正对着摊在膝盖上那本纸张泛黄、边角卷起的《本草备要》皱着小眉头。爷爷林老根去邻村出诊未归,偌大的土屋只剩下他一个人,药香在闷热的空气中显得格外沉郁。
“青山娃!青山娃在家不?”一个带着焦急的妇人声音打破了午后的沉寂。青山抬起头,只见隔壁的王奶奶一手捂着肚子,一手扶着门框,脸色蜡黄,额头冷汗涔涔,眉头痛苦地拧成了疙瘩,脚步虚浮地挪了进来。
“王奶奶?您这是咋了?”青山赶紧合上书,站起身,学着爷爷平日待客的样子,搬过一张小竹凳。
王奶奶哎哟着坐下,有气无力地摆摆手:“别提了…晌午贪凉,吃了块井水里镇过的甜瓜,这肚子就开始闹腾…咕噜噜响,一阵紧似一阵地拧着疼,跑了三西趟茅房了,拉出来的都是稀水儿…浑身没劲儿,眼冒金星…”她说着,又忍不住弓下腰,痛苦地呻吟了一声。
青山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王奶奶是看着他长大的邻居,平日里没少给他塞些零嘴儿。看着她痛苦的样子,青山又急又有些无措。爷爷不在家,村里最近的赤脚医生也在几里地外。他下意识地环顾西周,目光扫过墙边那排沉默的药柜,掠过案头爷爷常用的脉枕,最后落回膝盖上那本《本草备要》。书页上,关于“泄泻”、“暑湿”的字眼仿佛突然跳进了他的眼帘。爷爷的声音仿佛又在耳边响起:“望闻问切…阴阳寒热…”
一股说不清是责任感还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悄悄在青山小小的胸膛里升腾起来。他深吸一口气,努力压下心头的忐忑,学着爷爷的样子,声音尽量放得平稳:“王奶奶,您…您让我瞧瞧?”他搬过小凳子,坐到王奶奶面前,伸出自己尚显稚嫩的小手。
王奶奶看着青山认真的小脸,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犹豫,但腹部的绞痛让她顾不得许多,她无力地点点头:“好…好娃,你…你给奶奶瞅瞅…”
第二段:辨症施治初试手
青山的小手搭上了王奶奶的手腕。指尖下,老人的脉搏跳得又急又快,像被惊扰的溪水,拍打着岸边(脉数)。他努力回忆着爷爷教导的“举、按、寻”指法,笨拙地感受着脉搏的深浅和力度。接着,他凑近了些,仔细看着王奶奶的脸色:蜡黄中透着不健康的潮红(面黄带赤),嘴唇有些发干(唇燥),额头的冷汗是凉的(冷汗)。他又示意王奶奶张开嘴,看了看舌苔:舌苔白腻厚浊,像覆盖了一层湿滑的苔藓(苔白厚腻),舌边还带着明显的齿痕(齿痕舌)。
“奶奶,您是不是觉得肚子又凉又胀,咕噜噜响,拉完肚子还觉得肛门那里火辣辣的?”青山回忆着书上的描述和爷爷讲过的病例,小心翼翼地询问。
“哎哟!可不就是嘛!”王奶奶连连点头,仿佛找到了知音,“这肚子里面像揣了块冰,可拉的时候又觉得烧得慌!真是冰火两重天,难受死个人了!”
青山的眼睛亮了起来。这些症状,和爷爷讲过的“暑湿困脾”、“寒热夹杂”何其相似!贪凉食瓜(外感寒湿),暑热内伏(内生湿热),湿邪困阻中焦脾胃,升降失常,所以上吐下泻(清浊不分),腹痛肠鸣。脉数、苔白厚腻、齿痕舌,都是湿浊内盛之象;肛门灼热感,则是内伏的湿热下迫所致。
思路逐渐清晰,青山的心跳也慢慢平稳下来。他站起身,快步走到药柜前,踮起脚尖,拉开几个抽屉。浓郁的混合药味扑面而来,他小小的身影在巨大的药柜前显得格外认真。他仔细辨认着:抓一小把气味辛香、叶片皱缩的藿香(芳香化湿,和中止呕);取几片颜色焦黄、质地酥脆的煨姜(温中止呕,散寒);又挑了几块色如焦土、质轻多孔的灶心土(伏龙肝,温中止泻)。想了想,又抓了一小撮炒得焦香的薏苡仁(健脾渗湿)。
他将药材放在药案上,拿起爷爷常用的那个边缘有小缺口的旧陶罐,开始笨拙地捣药。小石杵撞击陶罐的声音在寂静的午后显得格外清脆。他回忆着爷爷配药的份量和火候,将捣碎的藿香、煨姜、灶心土和薏苡仁一起放入一个豁了口的粗陶药罐里,从水缸舀了清水注入,小心地放在还有余温的灶膛灰烬上煨着。
时间在药罐轻微的咕嘟声中流逝。青山守在灶膛边,不时用一根小木棍拨弄一下灰烬,控制着火候,小脸上满是专注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汗水顺着他的鬓角滑落,他也顾不得擦。终于,一股带着辛香、微苦又有些焦土气息的药味弥漫开来。他小心翼翼地将药汁滗出来,盛在碗里,端到王奶奶面前。
“奶奶,药好了,您趁热喝,慢点,有点烫。”青山的声音带着点期待和忐忑。
王奶奶看着碗里深褐色的药汁,又看看青山被烟灰蹭得有点花的小脸和亮晶晶的眼睛,那股认真的劲儿让她心里一暖。她吹了吹热气,皱着眉头,屏住呼吸,将那碗味道古怪的药汁一口口喝了下去。药汁温热,带着一股辛窜之气首冲胃脘,腹中那股冰凉的绞痛感似乎被这股暖流冲散了些许。
第三段:微光初绽与长者心
喝下药约莫半个时辰,王奶奶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腹中那翻江倒海般的绞痛和咕噜声平息了许多,虽然还有些隐隐不适,但那种让人虚脱的频繁便意终于止住了!她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蜡黄的脸上恢复了一丝血色,额头也不再冒冷汗。
“哎哟…舒坦多了!青山娃,你这药…真管用!”王奶奶拉着青山的小手,浑浊的眼睛里满是惊奇和感激,“肚子里那冰坨子好像化了,也不那么火烧火燎地想往茅房跑了!你这娃,真是得了你爷爷的真传了!”她粗糙的手掌着青山的手背,传递着真切的暖意。
就在这时,门口传来沉稳的脚步声。爷爷林老根背着药箱,风尘仆仆地回来了,额头上还带着赶路的汗珠。他一眼就看到了堂屋里的情形:王奶奶拉着青山的手连声道谢,桌上还放着空药碗和捣药罐残留的药渣。空气中弥漫着藿香、煨姜和灶心土混合的药味。
爷爷没说话,深邃的目光先是扫过王奶奶明显好转的气色,又落在药碗和药渣上,最后定格在孙子那张混合着兴奋、紧张和一丝期待的小脸上。他放下药箱,走到药案前,用手指捻起一点残留的药渣,凑到鼻尖闻了闻,又仔细看了看成分,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精光。
“老根大哥,您可回来了!您这孙子,了不得啊!”王奶奶见到林老根,立刻竹筒倒豆子般把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末了还不住地夸赞,“小小年纪,号脉看舌苔,说得头头是道,这药一下肚,我这要命的拉肚子就止住了!真是个小神医!”
林老根听着,脸上的表情依旧平静无波,只是走到青山面前,伸出粗糙的大手,轻轻按了按他的头顶,力道沉实而温暖。“说说看,娃。为啥用这几味药?”
青山被爷爷按着脑袋,感受到那沉甸甸的认可和鼓励,勇气倍增,挺起小胸脯,努力清晰地回答:“王奶奶是吃了凉瓜,外感寒湿,又赶上暑热天,里头有湿热。寒湿困在脾胃,所以肚子凉痛咕噜响,拉稀水;湿热下迫,所以肛门灼热。我用了藿香化湿醒脾止呕,煨姜温中散寒止呕,灶心土温中止泻,还加了点炒薏苡仁健脾渗湿。寒温并用,标本兼顾。”他努力回忆着医书上的术语和爷爷的教导,虽然稚嫩,但思路清晰。
林老根听着,布满皱纹的脸上终于缓缓绽开一个欣慰的笑容,那笑容如同春风拂过冰封的湖面,带着融化一切的力量。“好,好。理法方药,环环相扣,虽稚嫩,却己得其意。”他的目光扫过药柜,又落回青山身上,变得格外深邃,“记住今天,青山。医者之道,不在方药之奇,而在用心之诚,辨证之精。你今日解了王奶奶的急苦,靠的不是什么仙丹妙药,是平日里对草木药性的点滴积累,是对阴阳寒热的懵懂辨识,更是这一份敢在亲人危难时挺身而出的担当!这份心,比任何灵丹都珍贵。医者之途,始于足下,始于这邻里乡亲的信任托付,始于每一次对微小疾苦的认真对待。莫要小看了这‘邻里小疾’,它磨的是你的心性,炼的是你的眼力,铸的是你医者的脊梁!”
爷爷的话语,如同沉钟,敲击在青山的心坎上。他看着王奶奶感激的笑容,感受着爷爷手掌传来的沉甸甸的温度,再低头看看自己那双刚刚捣过药、还带着药香的小手,一股前所未有的暖流和力量感油然而生。那不仅仅是一次成功的用药,更是他稚嫩的肩膀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医者”二字的重量与荣光。这小小的堂屋里弥漫的药香,此刻仿佛都带上了别样的光辉,照亮了他脚下那条刚刚启程、漫长而神圣的杏林之路。王奶奶临走时塞进他手心的一块麦芽糖,那朴素的甜味,仿佛也浸透了悬壶济世最初、最纯粹的甘醇。
(http://www.isfxs.com/book/GCJCDE-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isf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