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节 声名鹊起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十七节 声名鹊起

 

第一段:市井神话的野蛮生长与底层希望的狂潮

苏老伯癌痛被奇迹般缓解的消息,如同在干燥的草原上投下了一粒火星,瞬间燃起了燎原之火。其传播的速度和方式,远远超出了任何现代营销手段的范畴,带着浓厚的市井传奇色彩和底层生存逻辑的野蛮生命力。

口耳相传的魔幻变形:在菜贩李大妈添油加醋的描述中,林青山成了“手眼通天”的神医:“那针扎下去,金光闪闪!苏老头身上冒的黑气都看得见!一碗汤药灌下去,阎王爷都得退避三舍!” 在搬运工老张绘声绘色的转述里,故事变成了“林医生跟黑白无常打了一架,硬是把苏老头的魂从鬼门关拽了回来!” 这些夸张、甚至神化的叙述,在信息闭塞、对现代医疗体系充满无力感的底层人群中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传播力。林青山的形象被迅速拔高,从“有点本事的无证郎中”变成了“能起死回生的活神仙”、“阎王也怕的林一针”。

绝望者的朝圣之路:这被神化的名声,对城中村及周边区域那些被病痛折磨、被高昂医疗费压垮、被大医院拒之门外的底层民众而言,无异于黑暗中的灯塔。消息传开的第二天,林青山那间位于深巷、原本只有少数街坊知晓的出租屋,便被汹涌的人潮彻底包围。拄着拐杖的、坐着轮椅的、被家人搀扶着的、抱着奄奄一息孩子的……形形色色、被病魔和贫穷双重摧残的人们,如同朝圣般涌来。狭窄的巷子被堵得水泄不通,空气中弥漫着汗味、药味、消毒水味和绝望与期盼交织的沉重气息。哭喊声、哀求声、痛苦的呻吟声此起彼伏,汇成一股令人心碎又窒息的洪流:“林神医!救救我孩子吧!医院说没救了…”、“林医生,我老伴瘫了三年了,求您给看看…”、“神医啊!我倾家荡产也治不好这怪病,求您发发慈悲…”

失控的漩涡与生存的悖论: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海啸般的需求,林青山懵了。他从未经历过如此场面。出租屋那扇薄薄的木门如同惊涛骇浪中的一叶扁舟,随时可能被挤破。他试图维持秩序,解释自己能力有限,但声音瞬间被淹没在绝望的声浪中。有人跪地磕头,额头都渗出血迹;有人试图强行挤进屋内;更有甚者,将奄奄一息的病人首接放在他门口。巨大的道德压力和责任像山一样压来,让他喘不过气。他陷入了残酷的生存悖论:他的“名声”源于治病救人,而这名声带来的巨大需求,却让他根本无法正常行医,甚至随时可能因“非法行医”和“聚众闹事”再次被取缔。苏静瑶闻讯赶来,也被这失控的场面震惊,她焦急地试图帮忙维持秩序,安抚情绪,但效果甚微。林青山站在门内,看着门外汹涌的人海和无数双充满期盼、绝望的眼睛,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和恐惧攫住了他——他点燃了希望的火种,却发现自己根本无法控制这燎原的野火。

第二段:媒体猎食的聚光灯与舆论的撕裂

林青山出租屋外的“盛况”,很快吸引了嗅觉远比底层民众更敏锐的媒体。这一次,不再是苏静瑶所在都市报的温和关注,而是各色媒体带着不同目的的蜂拥猎食。

猎奇与煽情:小报和网络自媒体记者如同闻到血腥味的鬣狗,长枪短炮对准了混乱的人群、破败的环境、林青山疲惫而无奈的脸。他们热衷于捕捉最戏剧化、最煽情的画面:跪地哭求的家属、形容枯槁的病人、林青山在混乱中试图施救的狼狈身影。耸人听闻的标题迅速充斥网络:“活神仙还是大忽悠?城中村惊现‘癌痛克星’!”、“绝望者的最后稻草:探秘无证神医的‘生死门’”、“是人性的光辉还是监管的失职?数百病患围堵‘黑诊所’!” 报道内容往往真假参半,刻意放大冲突和神秘色彩,将林青山塑造成一个充满争议的“草根英雄”或“潜在的危险分子”,目的只为博取眼球和流量。

深度与质疑:相对严肃的媒体和医疗健康领域的记者(包括苏静瑶努力引导的一些同行),则试图进行更深入的挖掘。他们采访苏小雅,获取苏老伯的医院诊断证明和病历(尽管是复印件);他们采访被林青山治愈过的其他患者(如老张、李大妈),记录下具体疗效;他们也试图联系林青山本人和卫生部门,了解“无证行医”背后的困境。这些报道相对客观,但也提出了尖锐的质疑:林青山的医术是否经得起科学检验?他缓解苏老伯癌痛的原理是什么?是否存在过度治疗或使用违禁药物?监管的缺位是否助长了这种高风险行为?这些质疑在网络上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支持者(多为底层民众和部分中医爱好者)与反对者(多为崇尚西医科学性和质疑监管缺失的群体)唇枪舌剑,舆论场被彻底撕裂。

聚光灯下的炙烤: 林青山从未想过自己会以这种方式“出名”。媒体的聚光灯将他和他那简陋的“地下诊所”照得无所遁形。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可能被放大解读。记者们的问题尖锐而首接:“林医生,你对自己的‘无证行医’怎么看?”“你用什么方法缓解了晚期癌痛?是祖传秘方吗?有没有科学依据?”“门外这么多病人等着救命,你打算怎么办?能救得过来吗?”这些问题像鞭子一样抽打着他,让他疲于应对,也让他深刻体会到名声带来的巨大压力和束缚。他渴望治病救人,但更害怕被误解、被曲解、被推上神坛后再被狠狠摔下。

第三段:暗流汹涌的忌惮与风暴前的死寂

林青山骤然鹊起的声名,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池塘的巨石,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到医疗体系的深水区,搅动了那些原本视他为蝼蚁或麻烦的存在。

体制内的震动与警惕:卫生局那位曾给林青山开过罚单的刘科长,看着办公桌上堆积如山的媒体报道和网络舆情简报,脸色铁青。他拍着桌子怒吼:“无法无天!简首是无法无天!一个无证行医的,搞出这么大动静!这是对我们工作的公然挑衅!”他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和恐慌,林青山的名声越大,他当初的处罚就越显得“不合情理”,甚至可能被质疑为“不作为”或“刁难”。他立刻下令,加强对该区域的巡查力度,搜集林青山“非法行医”的新证据,准备采取更严厉的措施,绝不能让这颗“定时炸弹”继续引爆舆论。

“正规军”权威的动摇: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主任赵明远(赵主任)的办公室内气氛凝重。他看着关于苏老伯病例的详细报道(由一位想挖新闻的记者提供),眉头紧锁。作为胰腺癌领域的专家,他非常清楚晚期胰腺癌伴全身转移的剧痛有多么难以控制,杜冷丁失效意味着什么。他绝不相信几根针、一碗汤药能创造奇迹。然而,苏老伯的女儿苏小雅声泪俱下的证词和病人目前相对平稳的状态(记者拍摄的照片显示),又让他无法完全否定。这种矛盾让他感到一种被冒犯的愤怒和隐隐的不安。“江湖把戏!一定是用了强效镇痛药或者心理暗示!必须揭露他!”他对助手低吼道,但同时,内心深处一丝微弱的、不愿承认的疑惑也在滋生:如果…万一…真的有点门道呢?这念头让他更加烦躁,权威地位受到潜在挑战的危机感前所未有地强烈。他拿起电话,开始联系相熟的媒体和医疗领域的“打假斗士”。

利益集团的杀机:在城中村另一端,装修颇为气派的“济世堂”连锁中医馆内,老板钱德贵(即前文提到的竞争对手)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他看着电视新闻里林青山被众人簇拥的画面,听着手下汇报巷子里人山人海的“盛况”,气得将手中的紫砂壶狠狠摔在地上!“妈的!一个泥腿子,抢生意抢到我头上来了!还搞出这么大名声!”他感到了切肤之痛。林青山的名声不仅意味着客源的流失(即使他的病人多是底层,但口碑效应会向上渗透),更可怕的是,如果让这种“无证行医”还成功了的人继续存在,对他们这些投入巨资、合规经营的“正规”医馆将是巨大的讽刺和冲击!他眼中闪过一丝狠厉,拿起手机,拨通了一个号码,声音冰冷:“喂?老黑吗?帮我查查那个姓林的底细…对,越细越好…另外,给卫生局的刘科长再加把火,就说他那里有人投诉用了假药,吃出问题了…价钱好说!”

风暴眼中的窒息感:外界的喧嚣、赞誉、质疑、敌意如同滔天巨浪,而身处风暴中心的林青山,却在短暂的震惊和无措后,陷入了一种奇异的、冰冷的清醒。出租屋外是狂热的期盼和混乱的人潮,屋内却弥漫着一种死寂般的沉重。他拒绝了所有媒体的进一步采访请求,只是默默地、更加谨慎地为那些真正危急、挤到他面前的少数病人处理着。他看着苏静瑶为他整理的、网络上那些支持和反对的激烈言论,看着那些将他捧上神坛和踩入地狱的极端评价,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名声?对他而言,这突如其来的“声名鹊起”,不是荣耀,而是悬在头顶、随时可能斩落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它放大了希望,也引来了更凶猛的豺狼。他嗅到了空气中弥漫的、越来越浓烈的危险气息。这表面的喧嚣,不过是更大风暴来临前,令人窒息的死寂。他握紧了拳头,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眼神却锐利如鹰,死死地盯着窗外那片被媒体灯光和人潮搅动的、混乱而危险的夜空。他知道,真正的“针锋相对”,才刚刚开始。


    (http://www.isfxs.com/book/GCJCDE-5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isfxs.com
爱书坊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