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节 合作契机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二十一节 合作契机

 

第一段:余波中的冷眼与不期而遇的急诊

医学会那场火药味十足的“病例讨论会”虽无明确结论,却像一块投入深潭的巨石,激起的涟漪持续扩散,深刻地改变了各方力量的格局和心态。

赵明远的疏离与沉默:赵明远并未因林青山在会上的表现而改变看法,反而更加坚定了“此子不可控、威胁巨大”的判断。林青山那番关于“医者责任”和“生命逻辑”的质问,虽短暂撼动了他的认知壁垒,但更多的是触动了他不愿面对的无力感和权威受损的愤怒。他将林青山视为一个必须被排除在“正规体系”之外的异类。会后,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向医院管理层和相熟的卫生局官员施压,强调必须“依法办事”,尽快取缔林青山的非法行医活动,杜绝“不良示范”。他对林青山的任何后续动向,都报以冰冷的警惕和刻意的疏远。

卫生局的骑虎难下: 卫生局刘科长等人则陷入了更深的骑虎难下之境。舆论热度虽因医学会的“评估承诺”而稍有降温,但远未平息。支持林青山的声浪依旧强大,将其视为挑战医疗不公的象征。此时若再强行雷霆执法,无异于自毁形象,点燃更大的舆论炸弹。但放任不管,又会被质疑监管缺位,且赵明远等权威的施压也日益增强。他们只能采取“拖”字诀,一方面对外宣称“等待医学会的第三方评估结果”,另一方面暗中加强对林青山活动的监控,搜集新的“违法证据”,寻找更稳妥的下手时机。

林青山的回归与压力: 林青山则从学术殿堂的聚光灯下,重新回到了城中村那间危机西伏的出租屋。外界的喧嚣并未给他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帮助或资源,反而引来了更多复杂的人群:有慕名而来、病情更危重复杂的绝望患者;有试图窥探“秘方”的药商掮客;甚至有打着“拜师”旗号、心怀叵测的探子。他依旧只能在高压下,利用深夜和清晨的间隙,在李大妈、老张等老街坊的掩护下,为最危急的病人施以援手。巨大的需求、匮乏的资源、如影随形的法律风险,像三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他知道,医学会的“评估”遥遥无期,甚至可能成为对方拖延或最终否定他的工具。前路,似乎比之前更加迷茫。

就在这压抑的僵局中,一个意外的事件,成为了打破坚冰的契机。

一天傍晚,林青山刚从工地卸完水泥,满身尘土疲惫地走在回出租屋的巷子里。突然,前方传来一阵骚动和痛苦的嚎叫。只见一个穿着破旧工装、浑身沾满油漆的中年汉子(后来得知叫老吴)痛苦地蜷缩在地,双手死死抱住后腰,脸色惨白,豆大的汗珠滚滚而下,身体因剧痛而不住地痉挛。

“哎哟!我的腰!断了!要断了!”老吴的惨叫声撕心裂肺。旁边的工友手足无措,焦急地喊着:“老吴!挺住啊!叫救护车!快叫救护车!” 有人掏出手机,但显然叫救护车需要时间,而且费用也是这些底层工人难以承受之重。

林青山没有丝毫犹豫,本能地冲了过去。“让开!我是医生!”他拨开人群,蹲下身。快速检查:老吴腰部肌肉板硬如铁,腰椎活动完全受限,左下肢有放射性疼痛和麻木感(疑似腰椎间盘突出急性发作,压迫神经)。剧痛己让他接近休克边缘。

“林…林医生?”有围观的街坊认出了他,“快!快救救老吴!”

第二段:岐黄妙手与科学之眼的碰撞

情况危急,容不得半点拖延!林青山立刻进入状态。他让工友帮忙将老吴小心地抬到旁边相对平整的地上,俯卧位。

迅捷精准的处置:他没有银针在手,但爷爷教的推拿正骨手法早己融入骨血。他深吸一口气,排除杂念,双手温热(快速搓热),精准地按压在老吴腰部两侧紧张的肌肉群(竖脊肌、腰方肌),力道深沉而柔和,运用独特的“分筋理筋”手法,试图松解痉挛的肌肉,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同时,他口中清晰地下达指令:“老吴,深吸气…好,慢慢吐…对,放松…相信我!” 他的声音沉稳有力,带着一种奇异的安抚人心的力量。在手法推拿缓解部分痉挛后,他凝神静气,找准腰椎棘突偏歪的位置(经验判断L4/L5或L5/S1节段),运用巧劲,进行了一次精准而果断的“斜扳法”复位。只听轻微的一声“咔嗒”脆响。

立竿见影的效果:老吴撕心裂肺的嚎叫戛然而止!他猛地倒抽一口冷气,随即长长地、带着颤抖的呼出一口浊气。“哎…哎哟…天爷啊…松…松了!” 他不敢置信地尝试着微微活动了一下腰腿,虽然依旧酸痛,但那种要命的、钻心的放射痛和麻木感竟然明显减轻了!他激动得语无伦次:“神了!林医生!真神了!刚才真以为腰断了要死了!现在…现在好多了!能喘气了!” 围观的工友和街坊爆发出惊叹和欢呼。

旁观者的震撼:而林青山不知道的是,这一幕,被一个意想不到的人全程目睹——市中心医院骨科的主治医师,陈志远。陈志远并非赵明远一派的,他性格相对开明,对中医持好奇态度。他刚巧开车经过附近,被巷口的骚动吸引,停车查看。他亲眼看到了老吴那典型的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状(作为骨科医生再熟悉不过),也看到了林青山在没有仪器、没有药物的情况下,仅凭一双手,在短短几分钟内,通过推拿和正骨手法,奇迹般地缓解了患者难以忍受的剧痛和神经压迫症状!整个过程快、准、稳,充满了经验与自信,绝非花架子!这对他造成了巨大的视觉冲击和认知震撼。他挤进人群,在林青山处理完毕后,主动上前:“这位…林医生?我是市中心医院骨科的陈志远。这位患者的情况,你判断是急性腰椎间盘突出?”

林青山抬头,看到一个穿着得体、气质儒雅的中年人,对方眼中没有质疑,只有纯粹的专业探究和毫不掩饰的惊讶。他点点头,简单描述了症状和自己的处理思路(肌肉痉挛压迫神经根加重疼痛,需先松解肌肉,再尝试复位减轻突出物对神经的首接压迫)。

陈志远蹲下身,以专业手法快速检查了老吴的首腿抬高试验、感觉运动功能等,确认神经压迫确实显著缓解。他心中的震撼无以复加。现代医学处理急性腰椎间盘突出剧痛,通常需要强力止痛药(可能无效)、激素、甚至急诊手术,过程复杂且风险不小。而林青山的手法,竟然在如此简陋的环境下,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不可思议…真是不可思议…”陈志远喃喃自语,看向林青山的眼神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兴趣和尊重,“林医生,方便留个联系方式吗?我对你刚才的手法…非常感兴趣!或许…我们骨科在治疗一些急性疼痛方面,可以…交流一下?”

第三段:静瑶搭桥与破冰的序曲

陈志远的出现和主动示好,如同阴霾中透出的一缕阳光,让林青山疲惫而紧绷的心弦为之一振。但他深知自己处境的敏感,不敢贸然答应。

就在这时,苏静瑶闻讯赶来了。她一眼就认出了陈志远——这位骨科医生在院内口碑不错,以技术精湛、待人温和著称,且对传统医学并无偏见,甚至发表过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骨关节病的文章。苏静瑶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契机!

“陈医生您好!我是都市报的记者苏静瑶。”她立刻上前,落落大方地介绍,同时巧妙地化解林青山的顾虑,“林医生目前的情况您可能有所了解,首接联系可能不太方便。不如这样,由我来做中间人?您有什么想法或需要探讨的病例,可以先告诉我,我再转达给林医生?或者,我们可以约一个更合适的时间地点,进行一次非正式的交流?” 她的话滴水不漏,既保护了林青山,又给陈志远留足了台阶和诚意。

陈志远理解地点点头,对苏静瑶的提议表示赞同。他留下了自己的名片给苏静瑶:“苏记者,麻烦你了。我确实有几个比较棘手的慢性腰腿痛病人,常规治疗效果不佳。林医生的手法给了我很大启发,或许…能碰撞出一些新的思路。” 他又转向林青山,诚恳地说:“林医生,医者仁心,你刚才的处置,让我看到了中医在急性疼痛管理上的独特价值。希望有机会能向你请教。”

陈志远的真诚和尊重,像一股暖流,融化了林青山心中因长期对抗而筑起的坚冰。他用力地点点头,眼中闪烁着久违的光彩:“陈医生过奖了。交流…不敢当。如果…如果我的土方法能对病人有点帮助,我愿意分享。”

在苏静瑶的穿针引线下,一次跨越中西医鸿沟的对话,在混乱的城中村巷口,以这样一种意外而自然的方式开启了。没有宏大的宣言,没有利益的交换,只有两个医生基于对病痛的同理心和对疗效的纯粹追求,萌生出的最朴素的合作意愿。

陈志远离开后,林青山看着手中苏静瑶转交的名片,心潮澎湃。这不是来自权威的认可,也不是体制的接纳,但它代表着另一种可能——来自同行的、基于专业和疗效的尊重与开放态度。这缕微光,比他之前在医学会舌战群儒所争取到的空间,更加真实,更加温暖,也更具建设性。它预示着,在针锋相对的战场边缘,一扇名为“合作”的门,正被悄然推开了一条缝隙。而门后的道路,虽然依旧布满荆棘,却指向了林青山内心深处最渴望的方向——让真正有效的医术,不分中西,只为救人。合作契机的种子,在废墟与希望交织的土地上,悄然埋下。


    (http://www.isfxs.com/book/GCJCDE-5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isfxs.com
爱书坊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