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西医瓶颈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二节 西医瓶颈

 

第一段:白色巨塔的崩溃边缘

市立中心医院急诊大厅的景象宛如末日战场。凌晨西点的荧光灯下,担架床像搁浅的鲸鱼般挤满走廊,每张床上都蜷缩着剧烈咳嗽的患者。赵主任拖着未愈的病体,在护士站前撕心裂肺地喊着:"还有没有呼吸机?"回答他的只有监护仪此起彼伏的警报声。三楼检验科的玻璃门上贴着手写告示:"核酸检测试剂耗尽",而地下一层的CT室门前,等待检查的患者排成了蜿蜒的长龙。一位年轻住院医突然瘫坐在墙角,他的防护面罩里积满了泪水——刚送走的第三十七个病人,是他医学院的同班同学。

药房主任老周正在用红笔划掉库存清单上的又一行:阿比多尔片,零库存。他的眼镜片上反射着电脑屏幕的冷光,国家疾控中心刚更新的诊疗方案里,推荐用药全部标着刺眼的"缺货"。突然,药房侧门被悄悄推开,中药房的小李塞过来一包东西:"这是我们中医科自己煎的汤剂,赵主任说先给重症试试。"老周解开纱布包,二十袋褐色液体散发着陌生的草药香,包装上印着"青山中医馆"的logo。

行政楼的紧急会议上,投影仪投射出的曲线图令所有人窒息。院长指着那条代表重症患者数量的红线:"按这个增速,明天我们的氧气系统就会崩溃。"分管设备的副院长突然砸碎茶杯:"我早说过要扩建供氧管道!"争吵声中,没人注意到赵主任悄悄离席。他躲在消防通道里拨通林青山的电话,背景音里传来此起彼伏的咳嗽声:"老林,你们那个...达原饮...能不能..."电话那头传来捣药的声音,林青山的回答简短有力:"己经装车了,二十分钟后到。"

第二段:冰封的体制高墙

省卫健委的疫情防控指挥部里,争论己经持续了六个小时。椭圆形会议桌中央堆着三份截然不同的方案:西医专家组主张立即封城,中医代表提议大规模发放预防汤药,而疾控中心坚持要等病毒测序结果。墙上的电子钟显示23:17,常务副省长面前的烟灰缸里插满了烟蒂。"各位专家,"他突然拍桌,"现在不是学术辩论的时候!ICU里每分钟都在死人!"

西医组首席专家吴教授猛地站起来,白大褂上还沾着血迹:"未经双盲试验的中药大规模应用,是拿百姓生命开玩笑!"他甩出一叠论文,《柳叶刀》最新研究显示该病毒对抗生素完全无效。坐在角落的中医药管理局代表默默打开平板电脑,屏幕上正在首播青山中医馆的临时病区——戴着中药香囊的护士们穿梭在病床间,患者们捧着统一的药碗,墙上贴着的治愈率统计表显示:87%的轻症患者三天内退烧。

凌晨三点,市政府大楼的灯光依然亮如白昼。卫生局长盯着刚收到的两份红头文件发呆:一份是国家卫健委要求"坚持科学防控"的明电,另一份是隔壁省请求中医支援的密函。他的手机突然震动,屏幕上跳出一条视频:某三甲医院走廊里,绝望的患者家属正抢夺最后几盒奥司他韦。窗外传来救护车的鸣笛声,远处青山中医馆的方向却亮着温暖的灯光,隐约可见有人在大门口分发药包。

第三段:破壁者的黎明曙光

林青山站在医馆天台上,望着城市另一端此起彼伏的救护车灯光。他手中的平板电脑同时播放着三个画面:世卫组织宣布该病毒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北京某实验室刚发布的病毒基因图谱、以及爷爷医案中记载的"万历年间大疫"治疗记录。静瑶匆匆上楼,发梢还滴着雨水:"刚接到通知,我们被纳入定点救治单位了!"她展开的政府公函上,鲜红的公章盖在"中西医结合"五个字上。

医馆后院此刻己变成临时制药厂。二十口紫铜药锅在煤炉上沸腾,蒸汽中弟子们穿着防护服来回穿梭。老张正指挥志愿者分装药液,他的大嗓门穿透雨幕:"轻症贴蓝标,重症贴红标!"突然,大门外传来刺耳的刹车声,三辆军用卡车满载药材驶入院落。带队军官敬了个标准军礼:"奉命支援!这些是刚从亳州调来的战略储备药材!"林青山抚摸着还带着泥土气息的板蓝根,突然发现每包药材上都系着红色布条——这是药农祈求平安的古法。

深夜的医馆会议室里,一场特殊的视频会诊正在进行。屏幕那端是武汉金银潭医院的ICU病房,病床上插管的患者胸片显示双肺全白。林青山通过翻译指导当地医生:"在足三里注射醒脑静,然后..."画面突然剧烈晃动,穿着防护服的医生大喊:"血氧开始回升了!"就在这一刻,国家卫健委的官网悄然更新了诊疗方案,在"抗病毒治疗"章节后新增了"中医药治疗方案",附录里赫然列着林青山改良的"防疫三方"。窗外,东方己现鱼肚白,医馆门前的杏树上,今春第一朵花苞正在悄然绽放。


    (http://www.isfxs.com/book/GCJCDE-7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isfxs.com
爱书坊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