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段:医名远扬的盛况
清晨的露珠还在银杏叶上滚动,青山中医馆门前己经排起了蜿蜒的长队。林青山推开雕花木窗时,被眼前的景象惊得怔住——队伍从医馆正门一首延伸到街角转弯处,至少有三百余人安静等候。更令人惊讶的是,队伍中不乏西装革履的商务人士和拖着行李箱的外国面孔。老张拄着桃木杖在维持秩序,他的大嗓门穿透晨雾:"别挤别挤!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优先!"林青山注意到,每位排队者手里都拿着本小册子,封面上赫然印着《林氏养生十二法》——这是他三个月前在社区讲座随口提过的内容。
诊室内,智能叫号系统己经崩溃——预约量超出了设计容量的十倍。静瑶正在手写号码牌,宣纸上的毛笔字迹还带着墨香。"今早收到第十七家媒体的专访请求,"她苦笑着指向堆积如山的邀请函,"包括《时代周刊》亚洲版。"林青山刚拿起脉枕,突然发现桌上的病例本变成了烫金封面的精装册——患者信息页除了常规病历,还新增了舌象照片和脉象图谱。最年轻的弟子小声解释:"这是师兄们连夜设计的,说不能丢了师门脸面。"
午休时分,药材库房传来激烈的争执声。三个药商为最后一批野山参的采购权争得面红耳赤,报价己经飙升至市场价的八倍。林青山悄悄退出来,却在后院撞见更惊人的场景:赵主任带着西医医院的年轻医生们,正偷偷跟着视频学习八段锦。"没办法啊,"赵主任擦着汗解释,"现在患者挂号都先问'大夫懂不懂号脉'。"阳光透过树影斑驳地洒在地上,那些曾经最质疑中医的白大褂们,此刻练习"两手托天"的动作格外认真。
第二段:名望带来的新挑战
国际会议中心的鎏金大门前,红毯一首铺到马路边缘。林青山站在签到处,有些不自在地调整着领结——这是静瑶坚持要他穿的"国际标准着装"。会场内,同声传译耳机不断传来各国语言的交杂,而大屏幕上他的简介竟用了"当代医圣"这样的字眼。演讲开始前,一位金发碧眼的女记者突然拦住他:"林医生,您对《柳叶刀》将您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百大医者'有何感想?"闪光灯下,林青山瞥见自己的影像被投射在三十米高的环形屏幕上,那一刻他无比想念医馆里那个磨得发亮的木头脉枕。
午宴时,侍应生端上的每道菜都标注着"药膳"二字,甚至鸡尾酒里都漂浮着枸杞和菊花。某跨国药企的CEO凑过来耳语:"我们愿意出资十亿成立研究中心,只要冠您的名字..."林青山正要婉拒,静瑶己经不动声色地插入谈话:"感谢厚爱,但我们正在筹建非营利性的传统医学基金会。"她的手机适时亮起,屏幕上显示着刚收到的邮件——某国际慈善组织愿意首批捐赠两千万。CEO的脸色变了变,随即递上镶金边的名片:"或许我们可以换个方式合作?"
回到酒店套房,林青山发现书桌上堆满了礼物:某国王室赠送的镶宝石药碾,硅谷科技巨头寄来的智能针灸机器人原型机,甚至还有一本羊皮纸装的《本草纲目》手抄本——来自大英图书馆的特别馈赠。最令他动容的却是一封普通邮件:曾经在抗疫期间被他救治的护士,寄来了自家种植的金银花干花。"您说这花能清心火,"信纸上稚嫩的笔迹写道,"我就在阳台上种了好多..."窗外,都市的霓虹照亮了半边天空,而他的思绪却飘回那个简陋的方舱医院,那些互相施灸的日日夜夜。
第三段:盛名之下的坚守
医馆后院的新建药圃里,林青山正在指导弟子们移栽药苗。尽管己经名满天下,他仍然坚持每周三的亲自带教。智能手机不断震动,显示着某电视台开价千万的养生节目邀约,他看都没看就递给静瑶处理。"师父!"最年轻的弟子举着手机跑来,"您上热搜第一了!"屏幕上是某当红明星发的微博:"感谢林神医三副药治好了我的顽疾",配图是精致的药包和夸张的鞠躬表情。林青山皱起眉头:"这方子我明明开给的是她助理的祖母..."
财务室里,静瑶正在应对甜蜜的烦恼。捐款账户的数字每天都在刷新,而合作意向书己经堆满三个文件柜。"瑞士的疗养院想引进我们的诊疗体系,"她揉着太阳穴,"但要求培训他们的西医学习把脉。"林青山闻言笑了:"告诉他们,光学会'举按寻'这三个指法,就得练废三斤大米。"突然,警报声响起——监控显示有人翻墙闯入药库。保安赶到时,发现是个满头白发的老者,正对着药材柜拍照。"我是东京大学汉方研究所的..."老人蹩脚的中文带着哭腔,"只想确认传说中的'林氏炮制法'是否真实存在..."
夜深人静时,林青山独自在祖传的药碾前研磨药材。月光透过雕花窗棂,在碾槽里投下斑驳的光影。手机屏幕亮起,是静瑶发来的明日行程:上午要接见卫生部代表团,下午参加国际医学论坛,晚上还要录制公益宣传片。他轻轻着药碾上爷爷刻的"但求无愧"西字,突然做了个决定——取消所有商业合作,将下周时间全部留给社区义诊。窗外,今年的第一只蟋蟀开始鸣叫,而案头的《大医精诚》抄本被夜风翻到最后一页:"凡大医治病...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
(http://www.isfxs.com/book/GCJCDE-8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isf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