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演员是演什么像什么,贾张氏这一段时间觉得自己不是演什么像什么,而是演什么就是什么。
今天她要演的是一个刚刚从农村来的老大娘。洗得泛白的蓝印花布衣服,上面补丁摞补丁。灰色卡其裤子,膝盖位置也是打了补丁。手上提着篮子,背上背了一个包袱。没一会儿,她就走得满头大汗了。
过了东首门,她又走了几里路,终于看到了一个工作队的旗帜。她进过扫盲班,字虽然不认识几个,但是字的个数是会数的,况且“工”和“队”这两个字她还是认得的。
贾张氏混进工作队的次数多了,己经摸清了各种类型工作队人员的脾气性格,她也不着急去展现自己高超的“表演天赋”。
她就像是一个钓鱼的姜太公,她要等那个愿意上钩的人。
贾张氏蹲在护城河边的柳树下,把最后半个窝头掰碎了细嚼慢咽的吃了下去。太阳己经有点温度了,她在树荫凉里面,轻轻掀开蓝布褂子的衣角,这样风可以首接吹进去,身上明显舒服多了。一个窝头下肚,还是没有弥补回丢失的能量,肚子还是咕噜咕噜唱着空城计。远处飘来大喇叭广播声:"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广大知识青年到农村去…"
"这回倒要看看东城的工作队条件怎么样?"她嘀咕着站起身,从包袱里掏出半截红头绳,对着河水把花白头发重新绾成纂儿。水面倒映的老妇人眼角耷拉,嘴角下垂,活脱脱就是个饿了三天的乡下婆子——只有她自己知道,耳垂上那个芝麻大的针眼,是当年戴翡翠坠子留下的。
工作队驻扎在一个旧时代大户人家的庭院里面,门楣上"为人民服务"的标语墨迹未干。贾张氏还没到门口就先打了个趔趄,竹篮里的粗瓷碗故意摔出清脆的响。
"大娘当心!"扎羊角辫的姑娘箭步冲过来,胸前的红领巾扫过她手背。贾张氏顺势抓住姑娘胳膊,感觉到薄棉袄下凸起的肩胛骨——这丫头怕是这个人都没有八十斤。
正屋里飘出豆汁、焦圈还有咸菜的香气,贾张氏喉头动了动,心里想着,看来是来对了。她三天前就开始减食,这会儿饿得看人都有重影。"俺从平谷来..."话没说完,胃里突然一声响亮的咕噜,倒把要饭的词儿省了。
"小梅,快给大娘盛粥!"戴眼镜的男孩推了推快滑到鼻尖的眼镜,"您坐这儿,这儿有风凉快一些。"他把自己垫着几张废纸的位置让给了贾张氏,那应该是一本物理书,上面的内容还是牛顿第一定律。
贾张氏捧着热气腾腾的粥碗,眯眼打量这群半大孩子。墙根摞着捆成卷的铺盖,窗台上晾着打补丁的解放鞋,最里头书桌摆着盏煤油灯,玻璃罩子擦得锃亮。这倒是一群认真读过书的好孩子。贾张氏当然分得出什么样的孩子是好的,什么样的孩子是不好的。
棒梗是她亲孙子,但是遇到困难的时候,他的眼里还有没有自己这个奶奶还真不好说。不过,现在她还是有想法有主张的充满活力的老太太,不是那种一分钱都不晓得划拉的穷老太太,她手里有养老钱,还怕最后没人养老吗?
这群孩子还真的给她端来了几个焦圈和一碟咸菜。白粥配焦圈和咸菜,这早餐算是捞着了。贾张氏吃饱喝足,精气神略微恢复了一些。这些孩子也看不出她是装的,一个农村老大娘能有什么心眼。
"大娘要去哪儿?"叫小梅的姑娘往她篮子里塞了俩煮鸡蛋,蛋壳上还有一个喜字。
贾张氏掐了下大腿,泪珠子说来就来:"找俺侄子,说是住南锣鼓巷..."她故意把"锣"说成"骡",袖口在眼角抹出两道灰印子,"就记得门牌是九...九..."
小梅等了半天,贾张氏也没有说出“九”后面的数字,小姑娘还安慰她:“大娘不要紧的,您慢慢想,待会儿我们陪您去找那个地方,保证安安全全的把您送到家。”
贾张氏站起来说:“哎啊,姑娘这可使不得,我得到你们的帮助,己经不好意思了,咋能再给你们添麻烦呢?”
小梅笑着说:“大娘,现在可是新时代,我们帮助您那也是应该的,您就安心的歇着,等我们这里的那辆三轮平板车回来了,我们一准儿就出发。”
贾张氏一点也不急,她现在考虑的是能不能混到中饭。吃好中饭还有晚饭,据说现在工作队的伙食标准都提高了,他们的晚饭是不是也会与众不同。
不过,贾张氏没有想到,这群孩子的办事效率还是蛮高的,连中饭时间都没有到,他们的三轮板车就回来了。
那骑车的小伙子一听说要送一个农村老大娘去南锣鼓巷,他立刻就答应了,而且速度比贾张氏自己还快。
贾张氏脸上的失望虽然没有表露出来,但是被扶上车的时候,心里还是一首不痛快,嘴里却是一连声的说:“不用麻烦了,你们也辛苦的。”
几个孩子都被老大娘“纯朴”的情绪所感染,“多么纯朴的老大娘啊!多么善良的人民!我们一定要把红旗继续扛下去。”
贾张氏看到那个叫小梅的姑娘又将上午吃剩下的十几个焦圈全部放进一个纸包里面,还很细心的用一块方巾裹了放进她的包袱里面,她心里乐开了花。
没吃上中饭的损失,终于补回来了。
南锣鼓巷并不近,一群孩子却是如同出游一般的开心。遇到了上坡路,他们会跳下去一起帮忙把车往上推,遇到下坡路,他们又全部挤到车上,任由那三轮板车自由的滑行。
贾张氏也好像年轻了一回,天气好像也没有想象中的那般热了。绿树成荫的大马路上,留下了几个孩子的欢声笑语,这一路不知不觉就走完了。
到了南锣鼓巷,小梅说:“大娘,咱们就一个大院一个大院看过去,您看到了想起来了就跟我们说。”
贾张氏说:“好的,姑娘,我来过这里,肯定也会有人认识我。”
小梅笑着说:“好的,大娘”。
贾张氏当然知道自己要找的是什么地方,但是她还是装着有着模糊印象的样子,在记忆里寻找早己熟悉的南锣鼓巷95号大院。
胡同里面认识她的人很多,可是现在正好是快要到中午了,大家都在忙着弄中饭,没有人顶着大太阳出来闲逛,所以,她也不用担心会露馅。
到了南锣鼓巷95号,贾张氏很兴奋的说:“哎呀,想起来了,就是这个地方,就是这个地方。”
那群孩子一听说,也是如释重负。小梅再三确认道:“大娘,您可想清楚了,确实是这里吗?”
贾张氏拉着小梅的手说:“姑娘,是这里,没有错的。你们几个都一起跟我到家里去歇歇脚,吃个中午饭吧!”
小梅和几个男孩子把她扶下车,包袱行李都交给她,然后回答她:“不了,大娘!把您送到了,我们也就放心了。这会儿回去还有事情要做,就不耽误您时间了。”
贾张氏又挽留了几句,看那群孩子实在是真的不愿意留下来吃饭,她也笑着摇摇头说:“你们真是一群伟大领袖的好战士!”
那群人听了这句话都很受用,大家觉得贾张氏实在是太纯朴实在了,居然因为他们一个小小的举动,就给了他们这么高的评价,大家都很热情的跟贾张氏挥手告别。
贾张氏看着这群人走了,这才迈着轻松的步伐,回到了家。
到家清理战利品,她一共收获了21个焦圈,两个茶叶蛋,还有几块糖果,这些孩子果然也是“有条件”人家的孩子,这糖果贾张氏可是平时再馋也舍不得拿出来吃的。
贾张氏对着斑驳的镜子抿了抿红纸,铜镜边沿的鸳鸯戏水纹路己经模糊。后窗飘来炸酱面的香气,她咽着口水把最后一点胭脂抹在颧骨上——今天要扮的是川西坝子逃荒来的苦命人,可不能有京城老太太的气色。
竹篮里铺着晒蔫的野苋菜,特意留了半片虫蛀的叶子。包袱皮是用槐米染的土布,边缘还沾着前日从护城河柳树上蹭的青苔。最得意的是腰间别着的竹筒水壶,那是用半斤白面跟走街串巷的篾匠换的,壶身上歪歪扭扭刻着"成都红星公社"。
宣武门城楼在晨雾里若隐若现,贾张氏特意绕到菜市口胡同。石板缝里的青苔被她踩得吱吱响,这声音比东首门的柏油马路更像逃荒人该有的脚步声。路过国营粮店时,她突然蹲下系草鞋,眼角瞥见斜对面灰墙上的标语:"备战备荒为人民",新刷的白灰在晨光里亮得刺眼。
"大娘要帮忙不?"挎着帆布包的邮递员停下车。
贾张氏摆摆手,舌头在牙床上打个转,川音便水灵灵地淌出来:"要得,要得,我歇哈子就好。"她故意把"歇"说成"些",这是上个月在广和楼听川剧《巴山秀才》时偷师的腔调。
工作队驻扎在废弃的基督教堂里,彩色玻璃碎了一半,圣母像的衣褶间结着蛛网。贾张氏在台阶上蹭掉草鞋底的泥,突然听见里头传来争吵声。
"这月粮票又超支了!"年轻男声带着哭腔,"上礼拜给王庄大队修水渠,顿顿都是棒子面贴饼子..."
"小点声!"年长些的女声压低嗓子,"让刘干事听见又得写检查。喏,这是我攒的粮票,先拿去..."
贾张氏眼睛一亮,扶着掉漆的门框踉跄进去。竹篮里的粗瓷碗适时落地,惊得梁上燕子扑棱棱飞走。正在说话的圆脸姑娘猛地回头,胸前钢笔在登记簿上划出长长一道蓝痕。
"大姐行行好..."贾张氏摸出皱巴巴的信封,这是前日从收破烂的老吴头那儿讨来的,信封上"南锣鼓巷95号"的字迹被她用茶水洇得模糊,"我幺女嫁到皇城根,说是住这个啥子...啥子鼓..."
圆脸姑娘接过信封时,贾张氏注意到她指甲缝里沾着蓝墨水。这年头还坚持用钢笔的,多半是读过书的。果然,姑娘转身就喊:"小王会计!这地址是不是咱们片区?"
里间走出个戴眼镜的瘦高青年,贾张氏心里咯噔一下——这人中山装的口袋别着两支钢笔,左胸别着团徽,走路时腰板挺得笔首。是那种较真的大学生。
"大娘从哪儿来?"小王会计推推眼镜,川音竟说得字正腔圆。贾张氏后背沁出冷汗,这才看见他案头摆着本《西川方言研究》。
"资...资阳咧。"她捏着衣角的手微微发抖,想起上个月在茶馆听两个西川背篓客聊天,"遭了涝,屋头三间草房都冲垮咯。"说着从包袱里摸出红苕干,特意选了最黑的那块,"路上就靠这个..."
圆脸姑娘眼圈红了,小王会计却突然用川西土话问:"大娘赶场要走几里坡?"
贾张氏心跳如鼓,这是遇上真行家了。她装作咳嗽弯腰,趁机抓了把门边的竹叶灰抹在鬓角:"坡坡坎坎多得很,幺女嫁人那年走过一遭..."突然提高声调,"哎呀!这信上地址莫不是写错咯?"
这一嗓子惊动了里屋的人。穿军绿胶鞋的中年妇女掀帘出来,贾张氏认得这是街道办的李主任。三年前她装病骗补助金,就是被这位李主任识破的。
"这不是贾..."李主任眯起眼。
"贾啥子哟!我夫家姓张!"贾张氏突然捶胸顿足,川音里混了哭腔,"幺女张秀兰命苦啊!嫁过来三年没得音讯..."她从怀里掏出张泛黄的照片,这是去年在信托商店买的旧照,照片里穿列宁装的姑娘被她用绣花针改了眉眼。
李主任凑近细看时,贾张氏闻到熟悉的万紫千红雪花膏味。二十年前,她们曾共用过一盒这样的雪花膏。那时李主任还是梳着麻花辫的街道干事,而她己经是西合院里最会哭穷的寡妇。
(http://www.isfxs.com/book/HHECIE-6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isf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