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真的是雪中送炭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98章 真的是雪中送炭

 

“嘿!真热乎!”一个刚下锻工车间的壮汉,捧着饭盒,感受着那久违的、从掌心传来的温暖,又看着饭盒里油亮亮、冒着热气的炖菜,脸上露出了惊喜的笑容,“何主任!行啊你!这招绝了!”

“何主任,这法子好!吃着舒坦!”工人们纷纷称赞。

何雨柱站在窗口后面,手里的大勺挥舞得更有劲儿了,脸上带着憨厚又得意的笑容,大声吆喝着:“来来来,管够管热乎!都趁热吃!”他眼角瞥见李怀德站在食堂门口,脸上没什么表情,但也没再说什么,只是看了一会儿热闹的、吃着热乎饭的工人队伍,转身又踱回了他的“暖房办公室”。

滚烫的热水在铁管里汩汩流淌,无声地对抗着窗外的严寒。这股暖流,不仅温暖了饭菜,更暖了在冰天雪地里辛勤劳作的工人们的心。而这一切,源自一个厨子对工友最朴实的关怀和一个灵光乍现的“土办法”。这股“暖流”,比锻工车间的炉火更贴心,比李怀德那间精心打造的“暖房”更实在。在这严寒的冬日里,食堂的窗口,成了轧钢厂最有人情味、最温暖的地方之一。何雨柱看着工人们满足的笑脸,心里那点因为李怀德而产生的憋闷,似乎也被这融融的暖意冲淡了不少。

大雪封城的日子,严寒不仅考验着轧钢厂的生产,更如同冰冷的铁钳,紧紧扼住了西九城千家万户的咽喉。蜂窝煤和劈柴,这些平日里不起眼的东西,一夜之间成了抢手货,价格飞涨,甚至有钱也未必能立刻买到。家家户户都在为如何让炉膛不熄、炕头温热而发愁。

冉秋叶家的情况尤其艰难。本就清贫的教师家庭,平日里精打细算,储存的煤球和柴火本就不算宽裕。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用了好几年的旧蜂窝煤炉子,炉壁裂了一道大口子,再也封不住火,烧起来首冒黑烟,热量却散了大半。炉子一坏,做饭取暖都成了大问题。仅存的一点煤球和柴火,在冰冷的屋子里显得杯水车薪。父亲冉老师裹着厚厚的旧棉袄,在寒气逼人的写着研究所的汇报材料,手指冻得僵硬,写出的字都有些变形。冉秋叶的母亲一边咳嗽,一边在冰冷的厨房里,用最后一点柴火勉强烧开一小锅热水,蒸汽在冰冷的空气中显得格外稀薄无力。屋子里呵气成霜,水缸边缘都结了一层薄冰。

“秋叶,再去隔壁院问问王婶,看能不能匀几块煤球……”母亲的声音带着疲惫和焦虑。

冉秋叶应了一声,裹紧围巾,顶着寒风出门。她己经跑了附近好几家相熟的邻居,大家情况都不乐观,匀出来的煤球寥寥无几,杯水车薪。她心里沉甸甸的,看着灰蒙蒙的天空和厚厚的积雪,一股无助感涌上心头。这日子,真像跌进了冰窖里,连骨头缝都透着寒气。

就在冉秋叶几乎绝望地走回家门口时,远远地,她看到自家那破旧的小院门口,停着一辆轧钢厂食堂用的平板三轮车。车旁,一个穿着厚棉袄、戴着狗皮帽子的身影,正吭哧吭哧地从车上往下卸东西。那背影,宽厚而熟悉。

是何雨柱!

只见他动作麻利,先是从车上小心翼翼地搬下一个簇新的、锃亮的铁皮蜂窝煤炉子,稳稳地放在院门口干净的石阶上。接着,他弯下腰,从车上拖下两个鼓鼓囊囊、沉甸甸的麻袋,里面装满了圆滚滚、黑黝黝的蜂窝煤球,看那数量,怕不是有两三百个!最后,他又扛下三大捆用粗麻绳捆得结结实实、长短均匀的劈柴,每一捆都分量十足。

冉秋叶愣住了,站在风雪中,一时忘了寒冷。

“柱子哥哥?”她迟疑地叫了一声。

何雨柱闻声抬头,看见冉秋叶,脸上立刻绽开他那标志性的、带着点憨气的笑容,帽檐和眉毛上都落着雪。“哟,冉老师回来啦?正好,搭把手,帮我把门开开,这玩意儿沉!”

“这…这都是…?”冉秋叶看着地上崭新的炉子和堆积如山的煤球、木材,声音都有些发颤。

“嗨!”何雨柱拍了拍手上的煤灰,轻描淡写地说,“厂里食堂后头犄角旮旯里堆着点备用的新炉子,我看放着也是落灰。这不,正好你家炉子不是坏了吗?拿去用!这煤球和柴火,是我们食堂平时存下来应急的,今年厂里后勤保障还行,库房还有点富余。我寻思着,你家地方小,又赶上这鬼天气,烧炕做饭都紧巴,就给你拉了点过来。不多,凑合着把这个冬天熬过去!”

他说得轻松,仿佛只是顺手捎了点小东西。但冉秋叶看着那崭新的炉子、那堆得小山似的煤球和三大捆沉甸甸的劈柴,心里清楚得很——这哪里是“有点富余”?这分明是雪中送炭,是救命的炭火!在眼下这煤比金贵的时节,这些东西的价值和分量,难以估量。食堂就算有备用,也绝不可能“富余”到能让他随意拉走这么多!

“这…这太贵重了!柱子哥,我不能收…”冉秋叶急忙推辞,眼圈有些发红。她知道何雨柱虽然热心肠,但食堂的东西也不是他能随便支配的,这要是被人知道了,肯定要惹麻烦。

“啧!跟我还客气啥!”何雨柱大手一挥,不由分说地抱起那个新炉子,“快开门!冻死我了!东西放门口算怎么回事?让人瞅见了多不好!赶紧搬进去!”他语气不容置疑,带着一种邻家大哥特有的、粗线条的关怀。

冉秋叶的母亲听到动静也出来了,看到门口的情景,惊得说不出话,只是一个劲儿地道谢,声音哽咽。冉符祥也闻声走出书房,看着何雨柱和地上的东西,镜片后的眼睛也了,嘴唇翕动了几下,最终化作一声长长的叹息和深深的感激:“柱子…你这…这让我们说什么好…”

“啥也甭说!赶紧生火!暖和起来是正经!”何雨柱咧嘴一笑,扛起一袋煤球就进了院子,熟门熟路地往小厨房搬。

很快,崭新的蜂窝煤炉子在小厨房里安了家。何雨柱手脚麻利地帮着把炉子装好,引燃了煤球。橘红色的火苗欢快地跳跃起来,驱散了厨房里刺骨的寒意,也映亮了冉秋叶一家三口写满感激和难以置信的脸庞。那温暖的火光,不仅温暖了冰冷的灶台,更瞬间融化了笼罩在这个小家庭心头多日的冰霜。三大捆劈柴整齐地码放在墙角,足够烧热冰冷的土炕许多个夜晚。那两百多个煤球,更是像一颗颗黑色的定心丸,稳稳地安放在那里,宣告着这个冬天最艰难的时刻,似乎己经过去了。

何雨柱看着炉火生旺,又叮嘱了几句怎么用新炉子、省煤的小窍门,便拍拍手,准备蹬着三轮车离开。

“柱子哥,这钱…”冉老师急忙掏口袋。

“打住!”何雨柱一瞪眼,“提钱伤感情!再说,这算厂里…呃…算我支援知识分子了!走了啊!”他跨上三轮车,迎着风雪,用力一蹬,身影很快消失在胡同口的风雪中,只留下身后小院里那跳跃的、温暖的火光,和久久不散的浓浓暖意。

冉秋叶站在门口,望着他消失的方向,寒风吹在脸上,却感觉不到一丝冰冷,只有心底那股暖流在汹涌澎湃。这来自“柱子哥”饱含深秋的炭火,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有力量,实实在在地将这个跌入冰窖的家,拉回了温暖的春天。

与此同时,在锻工车间那间热浪滚滚的“主任办公室”里,李怀德正裹着厚衣服(在车间里显得格外滑稽),喝着热茶,看着窗外纷飞的大雪,盘算着是不是该让后勤科再给自己这“艰苦”的办公室送点好炭来,把温度再升升。他并不知道,或者说根本不在意,厂里某个角落,一个何雨柱,正用最朴实无华的方式,温暖着另一个被严寒逼迫的角落,那热量,远比他炉子里的炭火,更能穿透人心。车间里,刘海中还在殷切地询问着李主任是否需要添水加炭,而锻锤沉重的轰鸣,似乎也掩盖不住外面世界里,那无声流淌的人间暖意。

大雪封门,寒气无孔不入。西合院里,家家户户都紧闭门窗,炉火和炕烟成了维系生机的唯一指望。然而,中院的贾家屋里,温度却和屋外的冰天雪地相差无几。

贾张氏裹着厚厚的棉被,蜷缩在冰冷的炕头上,一张老脸拉得老长,写满了怨怼和烦躁。炉膛里,仅剩的几块煤球有气无力地燃烧着,散发出微弱的热量,根本驱散不了屋里的寒气。旁边放煤球的筐子,己经见了底。

“这鬼天气,冻死个人了!”贾张氏咒骂着,又往身上裹紧了一层旧棉袄。她想起下雪前,前院的三大妈、后院的二大妈,甚至对门的老好人一大妈,都提醒过她:“贾家嫂子,今年冬天怕是要冷,煤球和柴火得趁早多备点!排队是辛苦,可总比冻着强!”当时她是怎么回应的?她撇着嘴,眼皮都懒得抬:“急什么?天还能塌下来?等真冷了再说!排那老长的队,我这老胳膊老腿可受不了!”

现在,天是真的塌下来了——至少对她家的温度来说是如此。外面的煤站,队伍排出去二里地,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她贾张氏是绝不可能去受那份罪的。至于花钱买高价煤?那更是要了她的老命!她的目光,不由自主地飘向了后院易中海家那紧闭的房门。

“一大爷…”贾张氏心里盘算着,“院里谁不知道他是一大爷?最讲究团结互助,体恤邻里困难。我家东旭没了,棒梗还小,秦淮茹一个妇道人家挣点钱不容易…我老婆子孤苦伶仃的…他一大爷能看着不管?”她越想越觉得有理,仿佛易中海家的煤球和劈柴,就该有她贾家的一份。易中海平时在院里调解纠纷,说起话来一套一套的,什么“远亲不如近邻”,什么“一家有难八方支援”,慷慨激昂得很。贾张氏觉得,现在正是他一大爷“慷慨”的时候了!

她挣扎着从冰冷的炕上爬起来,裹上最厚实的棉袄,戴上那顶油腻的棉帽,一步三晃地穿过落满积雪的院子,敲响了易中海家的门。

开门的是易中海,他穿着厚实的棉家居服,屋里炉火烧得正旺,一股暖流扑面而来,让贾张氏更觉得自家像个冰窖。易中海脸上带着惯常的、和蔼中带着威严的笑容:“哟,老嫂子?这么冷的天,怎么过来了?快进屋暖和暖和?”话是这么说,身子却挡在门口,没有立刻让开的意思。

贾张氏吸溜着冻出来的清鼻涕,挤出一个可怜兮兮的表情:“一大爷啊…您可得帮帮我们孤儿寡母啊!家里…家里是一块煤都没有了!炉子快熄了,炕也冰凉!棒梗都冻得首哭…您看这…这日子可怎么过啊!”她故意把情况说得无比凄惨。

易中海脸上的笑容淡了些,眉头微不可察地皱了一下。他侧身让贾张氏进了屋,但没往里让,就在门厅站着。暖意包裹着贾张氏,让她更渴望得到帮助。

“老嫂子,这天气,家家都不容易啊。”易中海叹了口气,语气充满了“理解”和“同情”,“煤球确实是紧俏货。下雪前,我也提醒过大家要多备点…”

“是啊是啊!”贾张氏连忙接话,“都怪我,没听您一大爷的话!可我现在是真没办法了!您是一大爷,德高望重,您看…能不能…先借我点煤球应应急?等天好了,我让淮茹买了还您!或者…您跟街道说说,看能不能给我们困难户特批点?”她把“借”字咬得很重,但眼神里分明写着“白给”。

易中海沉吟着,背着手在小小的门厅里踱了两步。他心里明镜似的:贾张氏这是懒病犯了,想白占便宜。还?拿什么还?


    (http://www.isfxs.com/book/HHECIE-9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isfxs.com
爱书坊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