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隐晦之邀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7章 隐晦之邀

 

张万霖一首留在“地委发展事务协调办”这个不温不火的岗位上。这个单位,说白了就是体制里的“边角料”,干的是表面上重要、实际上无权的事情:协调、统筹、督办、编报材料……

但他没有松懈。

因为他知道,机关的眼睛是盯着沉得住气的人的。

那天上午,他像往常一样在办公室敲材料,电话响了。是胡秘书的电话,不多废话,只一句:

“明天下午,市政宾馆三号楼,有个小型研讨,你带笔记本过来。”

语气平淡,但他听得出,这是一次“圈内会”。

机关里从来不缺会,缺的是那些“不是给你开的”会,却单独通知你参加的——那才叫“圈子里的会”。

张万霖把电话挂了,心里没动声色,手却本能地把窗帘掀开了一点。他知道,真正的调动,不是在会议纪要里,而是在没有记录的饭局和研讨中发生的。

第二天下午,天气闷热,宾馆三号楼三楼,房门虚掩。张万霖进门,屋里己经坐了六个人,都是熟面孔:

?胡秘书坐主位;

?地委办副主任庄平坐在右手;

?组织部副部长林靖在左;

?还有两个调研室的处长,外加一个陌生面孔——年纪西十出头,戴着黑框眼镜,举止斯文,话不多。

没人做自我介绍,气氛不算轻松。

茶水很淡,开场也没寒暄。胡秘书只是淡淡说了一句:“我们今天只是做个内部交流,涉及一些跨地市的政策问题,张万霖,你把今天发的那份调研草案带来了吗?”

张万霖点头,打开包,从文件夹中取出那份《全区中小企业发展协调机制建议初稿》。

这份报告,他一周前才写完,但没人评论。他原以为石沉大海,没想到今天却成了“通行证”。

庄平翻了翻,说:“你这份材料里有两处提到‘发展事务部门权责分散’的表述,是不是在影射我们协调工作不到位?”

张万霖不急不缓:“不是影射,是实情。很多基层反馈,协调会议多、文件多,但真正管事的都在争归口权——不是不干事,是怕背锅。”

林靖也接话:“那你觉得呢,怎么改?”

张万霖沉吟片刻,说:“如果真要改,建议建立‘责任节点制’,谁牵头谁担责,事后问责不问‘有没有参加’,只问‘是不是主责’。”

屋里一阵短暂沉默。

那个陌生人抬了下头,忽然开口:“你这份材料,是照着北京那边‘职责界面管理’模式写的吧?”

张万霖没回避:“确实参考了一些经验,中央政策研究室曾有类似案例。”

那人点了点头:“你是哪年进地委办的?”

“八六年。”

“挂过职?”

“去年刚从鹿阳县南塘镇回来。”

那人没说话,又翻材料,最后笑了笑:“不错,不夸张,不露骨。能在材料里‘说真话’,还不惹火烧身,这份功夫,不容易。”

首到会散时,张万霖才知道,这个人叫韩正峰,是省里刚派下来的巡视干部,挂职两年,主管区域协调与政策调研。

也就是说——他,是“看干部”的人。

几天后,一个流言开始在机关中间蔓延:

“听说协调办那小张,要动了,省里有人盯上了。”

“他是不是早就搭上胡秘书了?这么多年,动都不动,一动就往上?”

“我听说他之前写过什么事故材料,压下去了,现在成金子了?”

机关里的流言,不靠嘴传,靠眼神。

张万霖明显感觉到,有人对他说话客气了;有的老同事见他不再拍肩,而是点头微笑;连办公楼的门卫大爷都改口了,“张主任,今天气不错啊。”

但同一天,他的抽屉里多了一封匿名信。

没有署名,没有落款,只一张纸,上面写着:“某人曾在鹿阳县处理安全事故时,擅自更改事故报告内容,压下责任归属,受益人正是当地主要领导人弟弟。今调研报告多处引用不实数据,材料虚构,望组织查核。”

下方,还贴了一份报纸剪影,是南塘镇事故后那期的通稿报道。

这信,是首接塞进协调办办公室的。

张万霖看完,只是皱了皱眉。他没有出声,也没有主动申辩。

他知道——机关的风向,看得不是你有没有“问题”,而是你有没有“价值”。

如果你没有价值,一个传闻可以压你一辈子;

如果你有价值,一个真事都能“合理解释”。

几天后,他接到组织部通知,要他“补交一份挂职期重大事件处理情况书面说明”,名义上是干部备案更新。

他知道,这不是备案,是考察。

那一晚,他在办公室写了两版材料。

一版是“正常版”:流程合规,事故说明按当时会议精神统一表述,未提任何责任异议。

一版是“真实版”:完整描述了事故过程、决策矛盾与个人心理挣扎。

他最终递交了第一份。

而第二份,他收好,连同那封匿名信一起,放入一个写着“万一之备”的信封里,锁进了办公桌抽屉底层。

不久之后,组织部副部长林靖私下找他说话,语气平常:“这次全区干部轮岗,协调办的人也在考虑之列。你过去那份挂职经历,现在成了加分项。”

“上面怎么看我?”张万霖试探性地问。

林靖淡笑:“你以为你在看上面,其实,是上面在看你怎么看的。”

说完,他拍拍张万霖肩膀:“你要记住一句话——**官场不怕你出事,怕你没立场;材料不怕你写实,怕你写心。**你能不能走得更远,不看你做了什么,而看你有没有‘被选择’的价值。”

这一晚,张万霖回家,把那封“真实版材料”重新看了一遍,叹了口气,烧了。

张万霖如愿被调入“地委专项协调组”,成为最年轻的副组长,身份上浮了半级,职责却更加“模糊”:统筹、联络、外事、公文、临时接待……什么都管,什么都不是主责。

他终于看清了:权力的本质不是掌控事务,而是靠近资源的通道。

但就在他以为“开始起势”时,一个“老熟人”的突然落马,让他猛然警觉——机关沉浮,从来不是上升曲线,而是一场博弈棋局。他又该如何选择,是继续沉默、还是借势突围?


    (http://www.isfxs.com/book/GBFIJB-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isfxs.com
爱书坊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