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晨露还挂在砖缝里,小芽就蹲在石坛边了。
她举着放大镜,鼻尖几乎要贴到嫩芽的叶片上。那株从砖缝里钻出来的续春花,茎秆比昨日又粗了些,最顶端的嫩叶上,竟浮出几缕淡金色的纹路——像极了陈素琴老照片里银锁上的樱花暗纹。
"姐姐!"她突然拽林亦可的衣角,"你看!"
林亦可凑过去,放大镜下,叶片背面的纹路更清晰了:是朵五瓣樱花,花瓣边缘带着细密的锯齿,和砖上的花纹分毫不差。最妙的是花蕊中心,竟刻着个极小的"陈"字。
"这是..."严颂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端着搪瓷缸,缸里泡着新采的续春花苞,"陈素琴的银锁,每枚都刻着'陈'字。"
小芽歪着脑袋想了想:"那是不是说,这株花是陈素琴奶奶种的?"
林亦可的手指轻轻抚过叶片。嫩芽的温度透过指尖传来,带着泥土的和阳光的暖。她想起昨夜整理陈素琴日记时,在1947年12月的那页看到过句话:"今天在窑洞前的老槐树下埋了十二块砖,每块砖下都藏着半颗种子。等春天再开,砖缝里就能长出春天——就像我种在阿棠心里的春天。"
"阿棠..."她轻声念出这个名字,突然想起父亲临终前说的最后一句话:"小棠...要替我守好..."原来"小棠"是陈素琴的乳名,而"守好"的,从来不是什么秘密,是十二代人用生命传递的,对春天的信仰。
上午的社区活动室热闹得像锅煮沸的粥。
林亦可把陈素琴的日记本、旧砖、嫩芽的照片做成展板,摆在最显眼的位置。小芽穿着红棉袄,站在展板前当小讲解员,银锁在阳光下闪着光:"这是陈素琴奶奶的银锁,每枚都刻着'守'字。她把种子埋在砖缝里,说春天藏在砖缝里,等有人弯腰,就能看见。"
"那后来呢?"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问。
"后来..."小芽指了指展板上的嫩芽照片,"后来种子发芽了,春天就从砖缝里钻出来了。"
严颂搬来盆续春花,放在展板旁边。花茎上挂着张纸条,是小芽用蜡笔写的:"春天在砖缝里,也在我们心里。"
下午三点,施工队送来个木箱。
箱子里装着十二块青砖,每块砖上都刻着五瓣樱花,和之前发现的那块一模一样。最底下压着张泛黄的纸页,是陈素琴的字迹:"1947年12月1日,收张秀兰委托,藏半颗种子于砖缝。张秀兰,延安纺织厂女工,丈夫牺牲于胡宗南进攻战。"
"张秀兰?"苏晚的声音发颤,"我外婆就叫张秀兰!"
林亦可翻出苏晚外婆的老照片。照片里,年轻的张秀兰穿着蓝布衫,抱着襁褓站在延安的窑洞前——和她怀里的陈素琴照片,背景里的老槐树,竟是同一棵。
"原来..."严颂的声音哽咽,"我爸说的'老槐树的根扎着秘密',是这个秘密。"
傍晚的风裹着槐花香钻进活动室时,小芽正蹲在展板前。
她指着陈素琴的照片,对围过来的孩子们说:"陈素琴奶奶说,春天不是花,是种花的人。现在,我们都是种花的人。"
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头。有个穿蓝布衫的小男孩突然问:"姐姐,我能种一朵春天吗?"
"当然能。"小芽从口袋里掏出颗续春种子,"只要你弯下腰,把种子埋进土里,用心照顾它,春天就会从砖缝里钻出来。"
小男孩郑重地接过种子,跑向门外的花池。林亦可望着他的背影,想起陈素琴日记里的另一句话:"1947年12月4日,阿棠把名单缝进襁褓,又把襁褓塞进树洞。她说'等春天再开,就让孩子们去种——种进土里,种进心里,种成永远的春天'。"
深夜,林亦可坐在工棚外的台阶上。
月光透过歪脖子树的枝桠洒下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她摸出陈素琴的日记本,翻到最后一页。泛黄的纸页上,陈素琴的字迹依然清晰:"小芽今天满三岁,她蹲在花池边说'花要种在人心上'。我突然懂了,春天从来不是花,是种花的人。"
"啪嗒。"
一滴眼泪落在纸页上。林亦可抬头,看见小芽抱着枕头站在门口,银锁在月光下闪着光。小女孩揉了揉眼睛,踮脚爬上她的膝盖:"姐姐,我做了个梦。梦见陈素琴奶奶坐在歪脖子树下,手里捧着续春花,说'小芽,春天要传给你啦'。"
(http://www.isfxs.com/book/GCIJGD-5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isf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