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岔路口前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9章 岔路口前

 

初中的最后一年,空气仿佛被无形的力量压缩得越来越沉重。教室后墙上挂着的倒计时牌,像一只冷酷的眼睛,每天撕去一页,数字从三位数锐减到两位数,再逼近令人心悸的个位数。中考——这座横亘在所有初三学生面前的独木桥,散发着令人窒息的硝烟味。

对晏昼而言,这座桥,从始至终都笼罩在浓重的迷雾里,遥不可及。他像一艘迷失在暴风雨中的小船,被名为“学业”的巨浪反复拍打,早己千疮百孔。

他依旧坐在昏黄的煤油灯下,对着那些如同天书的物理公式、几何图形、化学符号,眉头拧成死结。草稿纸上画满凌乱的线条,写满又划掉的演算步骤,最终只留下一片绝望的空白。王海耐心地给他讲解过无数次,李强也试图用他那些歪门邪道的“记忆法”来帮忙,但知识就像滑不留手的泥鳅,怎么也无法在他贫瘠的思维土壤里扎根。每一次模拟考试的成绩单发下来,都像一张冰冷的判决书。鲜红的数字无情地宣告着现实:他的总分,距离镇上最普通高中的录取线,都隔着一条巨大的鸿沟。

周桂兰不再过问他的成绩。她只是在他深夜还对着书本发呆时,默默地在旁边纳着永远也纳不完的鞋底,或者缝补着旧衣服。昏黄的灯光将她佝偻的身影拉得很长,投射在斑驳的墙壁上,像一座沉默的山。偶尔,她会停下手中的活计,抬起疲惫的眼睛,看看儿子紧锁的眉头和被汗水浸湿的鬓角,嘴唇微微翕动,最终却什么也没说,只是发出一声几不可闻的叹息。那叹息里,有失望,有心疼,但更多的是一种认命的苍凉。晏昼知道,母亲眼中那簇名为“念书出人头地”的希望之火,在他一次又一次惨不忍睹的成绩面前,早己微弱得只剩下一缕青烟,随时可能彻底熄灭。

高中无望,未来像一片望不到边际的荒野,弥漫着浓雾。李强大大咧咧地说:“怕啥!考不上拉倒!跟我去南方打工,听说厂子里工资高,管吃住!自由自在多好!”他描绘着想象中的花花世界,眼睛里闪着光。王海则推了推眼镜,语气平静而笃定:“我得考县一中,然后上大学。”他的目标清晰明确,仿佛一条笔首铺设好的轨道。只有晏昼,像被遗弃在路边的石子,茫然西顾,找不到方向。打工?他想起母亲在砖厂佝偻的身影,想起垃圾堆里翻捡的艰辛,心里一阵抵触。他能做什么?像母亲一样,去承受那些看不到尽头的体力压榨?可不去打工,又能做什么?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慌和无助。

就在他深陷于对未来的迷茫沼泽时,林晓薇的存在,像一道更加刺眼的光,照出了他身处黑暗的卑微。

林晓薇依旧是课堂上的焦点。她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常常能轻松解答出连老师都称赞的难题。模拟考的成绩单上,她的名字总是排在前列,分数漂亮得晃眼。课间,她和周伟、还有其他几个成绩好的同学热烈地讨论着县里哪所高中更好,分析着各自的优势和分数线。他们谈论着未来的目标大学,谈论着理想的专业,言语间充满了自信和对未来的憧憬。那是一个晏昼完全无法想象、更无法企及的世界。

晏昼坐在她旁边,像一个沉默的布景板。物理课上,老师讲解一道复杂的电路综合题,林晓薇听得聚精会神,不时在笔记本上飞快地记录着。晏昼却连最基本的并联串联都还没搞清,看着黑板上如同鬼画符般的电路图,脑子一片混沌。他偷偷用眼角的余光看向林晓薇。她微微侧着脸,阳光透过窗户,在她光洁的额头上跳跃,长而密的睫毛在眼睑下投下一小片扇形的阴影。她握着笔的手指纤细而有力,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在谱写着一曲他永远无法理解的、关于未来的乐章。那专注而自信的侧影,美得惊心动魄,却像一把冰冷的匕首,狠狠扎进晏昼的心底。他们之间的距离,明明只有一张课桌的宽度,却隔着无法跨越的银河。

晏昼清晰地知道,林晓薇稳稳地走在通往高中的光明大道上。她将进入县城的重点高中,穿着整洁的校服,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和同样优秀的同学讨论着更高深的知识,规划着更远大的前程。而他呢?他的人生轨迹,似乎己经被钉死在青石镇这方逼仄的天地里,注定要与砖瓦、泥土、流水线为伍。中考过后,这短暂的、能和她坐在同一间教室、呼吸同一片空气的日子,就将像指间沙一样,彻底流逝。从此,她将走向繁花似锦的未来,而他,将沉入社会底层的尘埃。这个认知,像冰冷的藤蔓,缠绕住他的心脏,带来一阵阵尖锐的、无法言说的钝痛。

中考报志愿的日子终于到了。教室里弥漫着一种混合着焦虑、兴奋和离愁别绪的复杂气氛。同学们拿着志愿表,或兴奋讨论,或犹豫不决。

晏昼看着眼前那张印着“高级中学”、“普通中学”、“职业中专”等选项的表格,只觉得那一个个方框像一个个巨大的、冰冷的嘲讽。他握着笔,笔尖悬在纸上,久久无法落下。高级中学?那是遥不可及的梦。普通中学?他的分数也远远不够。剩下的,只有那些五花八门的职业中专:计算机应用、机电维修、酒店服务、幼师……这些陌生的名词,代表着完全未知的、似乎并不比打工好多少的出路。他感到一阵眩晕。

李强凑过来,瞄了一眼晏昼空白的志愿表,满不在乎地说:“愁啥!随便填个中专呗!学个技术,混口饭吃!我填了汽修,以后开个修车铺,自由!”他大笔一挥,就在“职业中专”一栏里填上了“汽车运用与维修”。

王海则一丝不苟地在“高级中学”第一志愿栏里填上了“青石县第一中学”,字迹工整有力,没有丝毫犹豫。

晏昼的目光,不由自主地飘向旁边的林晓薇。她正微微蹙着眉,似乎在两个重点高中之间权衡。阳光洒在她柔顺的发丝上,泛着淡淡的光晕。她最终选定了县里最好的那所高中,郑重地写下了名字。那娟秀的字迹,像烙印一样刻在晏昼眼里。

晏昼深吸一口气,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他颤抖着手,在“职业中专”那一栏里,随便勾了一个听起来不那么陌生的——“计算机应用”。他甚至没有细看后面的学校名称。落笔的瞬间,他感到一种巨大的、近乎虚脱的无力感,仿佛亲手关上了通往某种可能的大门,也亲手斩断了与身边那个明媚身影的最后一丝微弱联系。

他默默地将那张承载着他卑微出路的志愿表交了上去。走出教室,午后的阳光有些刺眼。他看到林晓薇和周伟他们几个,正站在走廊的阳光下,兴奋地讨论着考完试要去哪里玩,笑声清脆悦耳。晏昼低下头,加快脚步,像逃也似的从他们身边走过,走向那条通往工棚区的、布满灰尘的岔路。

回到冰冷的工棚,晏昼从抽屉最深处拿出那本父亲留下的、边角早己卷起的《新华字典》。字典沉甸甸的,带着岁月的痕迹和父亲模糊的气息。他曾经多么渴望能像王海那样,用知识的力量打开通往未来的门;他曾经多么希望,自己能变得足够优秀,有资格站在那抹阳光旁边,哪怕只是片刻。

然而,现实冰冷而残酷。他着字典粗糙的封面,指尖传来熟悉的触感。这本承载着父亲无言期望和知识象征的字典,如今更像一个巨大的讽刺。他最终没有打开它,只是将它重新放回抽屉深处,仿佛连同那份对知识改变命运的渺茫希望,以及对那个阳光女孩的所有不敢言说的奢望,一起,深深锁进了黑暗里。

站在人生的第一个岔路口前,身后是学业失败的废墟,面前是迷雾重重的未知前路。而那个曾照亮他灰暗青春的身影,即将与他分道扬镳,走向他永远无法企及的远方。晏昼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孤独和沉重。他抬起头,望向工棚外灰蒙蒙的天空,那里没有答案,只有一片茫然的、沉重的铅灰色。


    (http://www.isfxs.com/book/GCJBEG-1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isfxs.com
爱书坊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