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小镇,年关将近,空气里弥漫着鞭炮的硝烟味、炖肉的香气和一种属于岁末特有的、混杂着期待与疲惫的喧嚣。晏昼帮母亲打扫完屋子,贴好春联,看着母亲难得舒展的眉头和妹妹伏案温习功课的身影,心中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稍稍被年节的氛围冲淡了一丝。趁着午后难得的清闲,他揣着口袋里仅剩的几十块钱(奖学金大头给了母亲),裹紧洗得发白的棉袄,走出了家门。
小镇的街道比记忆里似乎更狭窄了些,却也更加热闹。新开的店铺挂着红灯笼,播放着喜庆的音乐。晏昼漫无目的地走着,目光扫过一张张或熟悉或陌生的面孔。就在他走到镇中心那家最大的超市门口时,一个洪亮又带着点粗犷的声音穿透嘈杂的人群,猛地砸进他耳朵:
“晏昼?!卧槽!真是你啊!”
晏昼循声望去,只见超市旁边新开的一家汽车修理铺门口,一个穿着沾满黑色油污工装、身材敦实、脸庞被寒风和机油染得黑红的青年,正咧着嘴,一脸惊喜地朝他大步走来。是李强!他初中的死党之一!
“李强?”晏昼也有些意外,脸上露出了回家后第一个真正放松的笑容。
“哈哈!可不就是我嘛!”李强几步冲到他面前,带着机油味的大手用力拍在晏昼肩膀上,力道大得让晏昼晃了一下,“好家伙!多少年没见了!听说你去省城读大学了?牛逼啊!”他嗓门依旧很大,带着一种毫不掩饰的首爽和热情。
晏昼被他拍得生疼,心里却涌起一股久违的暖意。看着李强身上明显不合身、沾满油污的工装,和他那双指甲缝里嵌着黑泥、布满冻疮裂口的手,晏昼的笑容里多了一丝复杂:“没,是大专。你呢?现在干这个?”
“嗨!瞎混呗!”李强浑不在意地甩甩手上的油污,指了指身后的修理铺,“技校学了两三年汽修,出来就在这跟师傅干了。脏是脏点,累也累点,但好歹能养活自己,不用家里操心!”他语气里带着一种认命的豁达,还有一丝属于劳动者的小小自豪。他凑近晏昼,压低声音,带着点羡慕:“还是你好啊,坐办公室多体面!以后当工程师,赚大钱!”
“哪那么容易。”晏昼苦笑摇头,正要说什么,又一个熟悉的声音带着点书卷气响起:
“晏昼?李强?你们俩在这干嘛呢?”
两人回头,只见一个穿着米白色羽绒服、围着格子围巾、鼻梁上架着副细边眼镜的青年,手里还夹着两本书,正从超市里走出来,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是王海!另一个初中死党!
“王海!”李强又是一声大嗓门,“巧了!刚碰上晏昼,你也出来了!”
王海推了推眼镜,走到两人面前,目光在晏昼身上停留片刻,带着一丝审视和不易察觉的距离感:“晏昼,好久不见。省城……读得还顺利?”他的语气温和有礼,却少了李强那种毫无芥蒂的热情。
“还行。”晏昼点点头,看着王海这身干净斯文的打扮,还有他手里明显是大学教材的书,心中了然。王海家境在他们三人中原本就算是最好的,父母都是镇上的老师。“你呢?考上大学了?”
“嗯,”王海嘴角露出一丝矜持的笑意,带着点理所当然的意味,“在省师大,读汉语言文学。打算以后考研,或者考公,看情况吧。”他轻描淡写地说着“考研”、“考公”,这些对晏昼和李强而言显得有些遥远的词汇。
三人站在修理铺门口,冬日的寒风卷起地上的尘土和鞭炮碎屑。短暂的寒暄过后,气氛陷入了一种微妙的沉默。曾经在初中教室里勾肩搭背、逃课打闹、分享少年心事的亲密无间,在时间和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冲刷下,早己不复当年。
李强搓着粗糙冻裂的手,看看晏昼洗得发白但还算干净的棉袄,又看看王海崭新合身的羽绒服,咧了咧嘴,打破了沉默:“都混得不错啊!一个大学生,一个准工程师,就我还在跟铁疙瘩较劲!”他自嘲地笑着,语气爽朗,但眼神深处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黯淡和局促。
王海笑了笑,没接李强自嘲的话茬,而是看向晏昼:“大专也挺好,学门技术实用。现在IT行业挺热的,好好学,以后进个公司不成问题。”他的语气带着一种过来人式的鼓励和指点,虽然温和,却无形中拉开了距离。
晏昼能感受到这种微妙的变化。在李强面前,他是“读大学的”(尽管只是大专),是被羡慕的“体面人”;在王海面前,他则成了需要被“鼓励”的、走技术路线的“实用派”。他们关心的问题也不同了:李强关心的是“能不能养活自己”、“体不体面”;王海关心的是“考研还是考公”、“行业前景”。而他晏昼,关心的则是如何尽快提升技能,挣到更多的钱,分担母亲的重担。
“嗯,在努力。”晏昼简单地回应了王海,不想多谈自己的窘迫和压力。他转而问李强:“在这干得怎么样?辛苦吗?”
“嗨!习惯了!”李强摆摆手,恢复了大大咧咧的样子,“就是冬天冻手,夏天烤人。不过老板还行,工钱给得实在。养活自己,偶尔还能给家里添点东西,知足了!”他拍拍晏昼的肩膀,“以后你买车,保养维修找我!绝对给你整得明明白白!”
王海也适时接话:“是啊,李强这手艺练出来,也是门本事。以后我们买车都找你。”他的话带着点客套的社交意味。
三人又闲聊了几句小镇的变化,某某同学结婚了,某某家拆迁了……话题琐碎而浮于表面。曾经的默契和深入骨髓的联结,被各自的经历和圈子冲淡了。晏昼能感觉到,他们之间,隔着一层无形的、名为“人生轨迹”的薄纱。
“行了,我得回去干活了,还有辆车等着上架子呢!”李强看了看手表(一块廉价的电子表),拍了拍身上的灰,“回头再聚!晏昼,你多待几天吧?有空来找我玩!”他掏出手机,不由分说地跟晏昼和王海互换了号码。
“我也得回去了,下午还有网课。”王海也礼貌地告辞,“晏昼,有空联系。祝你学业顺利。”
“你们也是。”晏昼点点头。
李强转身大步流星地走回他那充满机油味的修理铺,背影敦实而充满力量。王海则夹着书本,沿着干净的街道,朝镇子西头教师家属院的方向走去,背影斯文而略显疏离。
晏昼站在原地,看着两个昔日好友截然不同、朝着不同方向远去的背影,最终消失在街角。寒风卷起地上的落叶,打着旋儿。他拿出那张写着李强和王海新号码的纸条,粗糙的纸面上,墨迹还很新。
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涌上心头。有重逢的喜悦,有对过往的怀念,但更多的,是一种物是人非的淡淡怅惘和一种清晰的认知:他们,终究是走上了不同的路,在各自的人生轨道上摸索前行。李强在机油和铁屑中寻找立足之地,王海在象牙塔里规划着知识分子的未来,而他自己,则背负着沉重的家庭期待,在省城冰冷的代码世界里奋力搏杀。
青春那辆同行的列车早己到站,乘客们带着各自的行李和目的地,走向了不同的站台。友情并未消失,它只是被生活的洪流冲散,沉淀在记忆深处,偶尔被唤起,带着温暖也带着一丝挥之不去的、关于时光流逝和人生岔路的叹息。晏昼将纸条小心地收进口袋,紧了紧棉袄的领口,转身,朝着那个飘着炊烟、承载着母亲和妹妹等待的老屋方向走去。他的路,还得自己一步一步,沉默而坚定地走下去。
(http://www.isfxs.com/book/GCJBEG-5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isf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