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途的礼物与思绪
南方的夏天,在蝉鸣聒噪到极致后,终于显露出一丝倦意。周妙音在朱家茶园度过的暑假,像一泡酽茶,初时滋味浓烈鲜明,如今己沉淀下绵长深远的回甘。离别的时候到了,小小的行囊被塞得满满当当,装的不只是物品,更是沉甸甸的情意和挥之不去的茶山印记。
沉甸甸的行囊,情意的具象:
姥爷(外公)的“经”与“根”: 姥爷(外公)朱得道亲手包了几大包今夏最好的“明前雀舌”和“老枞水仙”,用防潮纸和竹篾裹得严严实实。“带回去,给你爹尝尝,告诉他,火候刚好,滋味正醇。” 此外,还有一个用油布仔细包裹的、沉甸甸的物件——那是一小块姥爷(外公)从老茶树下挖出的、带着浓郁泥土气息的茶山土。“这土里有茶树的根须,带着咱茶山的精气神。让你爹埋在他那宝贝地里,算是我这亲家送他的一份‘地气’。” 这份礼物,承载着姥爷(外公)对土地的敬畏和对周家“农民”身份的深刻理解与尊重。
姥姥(外婆)的“心”与“暖”: 姥姥(外婆)谢菩萨则准备了一个针脚细密的布包。里面是几大包她亲自晒干、配伍好的草药包:有给奶奶(北方神婆)驱寒通络的艾草生姜包,有给母亲调理气血的当归红枣茶,还有专门给妙音妙手准备的、预防小儿惊吓的安神香囊(里面是晒干的茉莉、薰衣草和一点点朱砂)。此外,还有一大罐她亲手腌制的、酸甜可口的脆梅和笋干。“路上解馋,回去分给邻居们尝尝咱南方的味道。” 每一份都对应着具体的人,具体的关怀,是姥姥(外婆)“菩萨心肠”最细腻的延伸。
舅舅们的“信”与“念”: 大舅小舅联合送了一套小巧精致的紫砂茶具,壶身上刻着“宁静致远”西个字。“给生财的,”大舅拍拍妙音的头,“告诉他,生意再忙,也别忘了静下心来品口茶,想想根在哪儿。” 这礼物,寄托着对年轻企业家的期许,也是朱家对“道”的坚持。
姨姨们的“艺”与“趣”:大舅妈二姨小姨则合力准备了一个大礼盒。里面是包装精美的各种等级茶叶样品(供周家自饮和馈赠),还有小姨亲手用茶末和陶土捏制、烧成的几个憨态可掬的小茶宠(一只打坐的福猪,一只抱着茶饼的松鼠),以及几包她们茶庄最受欢迎的果味花茶。“给妙手玩,给幸福姑姑泡着喝,甜甜嘴。” 礼物充满了女性的巧思和生活的趣味,也带着茶庄特有的温度。
告别是依依不舍的。姥姥(外婆)温暖有力的拥抱,姥爷(外公)粗糙大手在头顶的轻抚,舅舅们爽朗的叮嘱,姨姨们泛红的眼眶……还有那些熟悉的茶工们,在院门口挥着手。皮卡车载着满当当的礼物和沉甸甸的心,缓缓驶离了被绿色环抱的朱家宅院,驶离了弥漫着茶香的山坳。周妙音趴在车窗上,看着那一片浩瀚的“绿海”在视野中渐渐缩小、模糊,最终被层叠的山峦阻隔,只留下心头萦绕不散的茶香和亲人们的身影。
车轮滚滚,思绪如潮:
归途的火车,哐当哐当地行驶在辽阔的大地上。窗外的景色从南方的青翠山峦、蜿蜒溪流,逐渐过渡到北方广袤的平原、即将成熟的、翻滚着金色波浪的麦田。这地理的转换,仿佛也在周妙音的脑海中划开了一道分水岭,让她得以更清晰地审视和对比她生命中的两个“家”。
邹城孟乡的家:父亲周大发沉默的锄头,母亲灶台升腾的烟火气,奶奶香炉前神秘的低语,叔叔袜厂机器的轰鸣和下班后免费“收魂”的善举,爷爷沉默的烟斗,姑姑粉笔划过黑板的声响,哥哥行李箱的轮子声……那是北方的质朴、踏实,是深植于黄土地上的坚韧与宽厚。善行,如同父亲抽屉里那些汇款单,是默不作声的,是融入日常呼吸的。那份“隐形”,是一种深藏功与名的智慧,是“财不露白”的古训,是忠厚传家的底色。
茶山的家:姥爷(外公)巡山时稳健的步伐和对茶树的低语,姥姥(外婆)灶间升腾的蒸汽和对茶工温声的关怀,舅舅们车轮碾过山路扬起的尘土和坚守的诚信,姨姨们茶桌旁洋溢的笑语和精心的推介,采茶女灵巧的指尖,炒茶师傅滚烫锅边淋漓的汗水……那是南方的灵秀、勤勉,是根植于青山绿水间的豁达与通透。善行,如同姥姥(外婆)布施的草药和舅舅们伸出的援手,是外显而温暖的,是邻里皆知的“菩萨心肠”和“信义”口碑。那份“不藏”,是一种光风霁月的坦荡,是“和气生财”的信条,是茶香般自然弥漫的芬芳。
它们如此不同,却又如此相似。
核心的共鸣:剥开地域和方式的外壳,她看到了同样深沉的“根”的意识。周家的根在土地,春种秋收,敬畏天时;朱家的根在茶山,一芽一叶,顺应自然。都离不开脚下的泥土,都讲求一份“本分”的坚守。
精神的同源:她触摸到了同样坚韧的“善”的脊梁。无论是父亲无声的汇款,叔叔免费的“收魂”,还是姥姥无私的草药,舅舅拾金不昧的坚持,核心都是那份流淌在血脉里的仁厚、诚信与担当。善行,是这两个家族无需言说的呼吸。
财富的共识:她理解了同样智慧的“隐”与“显”。周家的“隐形”是保护,是低调行善的屏障;朱家的“不藏”是连接,是诚信经营的基石。形式看似矛盾,本质却殊途同归——财富只是工具,真正的价值在于用它守护什么、滋养什么、连接什么。姥爷(外公)的“茶如做人”,父亲的“财不露白”,都在指向一种超越金钱的、更恒久的精神财富。
亲情的纽带:她感受到了同样浓厚的“家”的温度。邹城孟乡小院的团圆饭,茶山宅院的热闹饭堂;奶奶对邻里的安抚,姥姥(外婆)对纠纷的化解;周家兄妹的各自精彩,朱家姨舅的同心协力……那份基于血缘、更升华于共同价值观的亲情纽带,是两地最坚实的依靠。
火车穿越山洞,短暂的黑暗后,北方的平原在夕阳下展现出更加辽阔的金黄。周妙音低头,抚摸着行囊里那些带着南方温度和气息的礼物:姥爷(外公)的茶山土,姥姥(外婆)的安神香囊,舅舅的紫砂壶,姨姨们的小茶宠……它们不再仅仅是物品,而是两个家族精神版图的信物,是连接南北血脉与灵魂的具象桥梁。
她忽然明白了母亲朱美慧。母亲就像一条坚韧的藤蔓,一头深深扎根在北方的黄土地,汲取着周家的坚韧与宽厚;另一头则紧紧缠绕在南方的茶山,沐浴着朱家的勤勉与豁达。她身上那份独特的温柔与力量,那份在平凡烟火中不动声色的智慧与善良,正是这两股强大根系共同滋养出的花朵。
而她自己,周妙音,这个流淌着南北血脉的女孩,此刻正携带着这两片土地的馈赠,行驶在归家的路上。她不仅是两个“家”的见证者,更将是它们精神融合的未来载体。邹城孟乡的麦香与茶山的绿韵,奶奶的神秘低语与姥姥(外婆)的菩萨心肠,父亲的沉默锄头与舅舅们的滚滚车轮……所有这些,都将像姥爷(外公)那块茶山土一样,深深埋入她心灵的沃土,成为支撑她未来理解、传承并书写属于自己家族故事的、最深沉的力量。
车窗外,北方的灯火渐次明亮,熟悉的乡音隐约可闻。家的轮廓越来越清晰。周妙音抱紧了怀中的行囊,那里有南方的绿意、茶香与温情,即将融入北方小院的烟火之中。她的心中,两个“家”的影像不再割裂,而是像一幅徐徐展开的双面绣,一面是金黄的麦浪,一面是翠绿的茶海,共同织就了她生命的底色。归途的终点,亦是思考与传承的新起点。
---
(http://www.isfxs.com/book/GCF0BF-1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isf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