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怪事”与奶奶
带着南方的绿意、茶香和沉甸甸的思绪,周妙音重新踏入了邹城孟乡小村熟悉的风尘与烟火气中。北方的秋意己浓,空气里飘着新麦的清香和柴火燃烧的暖意。那些从茶山带回的礼物,像一颗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周家小院和邻里间漾开温暖的涟漪:父亲周大发郑重地将那块茶山土埋在了自家最肥沃的菜畦边,说要“沾沾南方的地气”;母亲朱美慧将姥姥(外婆)配的草药包分送给需要的邻里,特别是奶奶,对那艾草生姜包爱不释手;姑姑周幸福迷上了小姨配的花茶;妙手则对那憨态可掬的茶宠视若珍宝……一切似乎都沉浸在一种温馨的融合氛围里。
然而,这份平静很快被一件突如其来的“怪事”打破了。
村西头的五婶,一个平日里爽朗利落、身体硬朗的农妇,突然像变了个人。连续几个晚上,她声称睡到半夜,总感觉胸口像压了块大石头,喘不过气,耳边还有“呜呜”的女人哭声,凄凄切切,吓得她魂飞魄散,整夜不敢合眼。白天也精神恍惚,眼神发首,嘴里时不时念叨些谁也听不懂的胡话,干农活时差点一锄头刨到自己脚上。
“撞邪了!”
“怕是招了不干净的东西!”
“那屋子以前死过人呢……”
消息像长了翅膀,迅速在闭塞的小村里传开,添油加醋,越传越玄乎。恐惧如同无形的雾气,笼罩在村西头,甚至开始向其他人家蔓延。五婶家的小院变得门可罗雀,连平时串门最勤快的几个老姐妹都不敢靠近了。五叔急得嘴角起泡,求医问药不见好,拜神烧香也无用。
这天傍晚,母亲朱美慧正在灶台边忙着烙饼,周妙音帮忙烧火。奶奶坐在堂屋的小板凳上,就着窗户透进来的天光,慢悠悠地捻着艾草,准备做几个新的艾草蒲团。五叔愁眉苦脸地掀开门帘进来了,手里还拎着半篮子鸡蛋。
“他大娘……”五叔的声音带着哭腔,“您……您给去看看五婶吧!她这……这到底是怎么了?再这么下去,人可就毁了!” 五叔的眼神里充满了无助和最后一线希望。在村里,谁家孩子夜啼惊厥、大人莫名癔症,最后往往都会求到奶奶这个“神婆子”这里。
奶奶抬起浑浊却依旧清明的眼睛,放下手中的艾草,拍了拍衣襟上的草屑,声音平静无波:“慌什么。鸡蛋拿回去,给五妮儿补身子。我去看看。” 她起身,动作有些迟缓,却带着一种奇异的笃定。周妙音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既有对“怪事”本能的好奇与一丝惧意,更有对奶奶即将施展“本事”的强烈期待。她立刻放下烧火棍:“奶奶,我跟您去!”
“神婆子”的“望闻问切”
五婶家的小院果然弥漫着一股压抑的气氛。五婶蜷缩在炕角,裹着厚厚的被子,脸色蜡黄,眼神惊恐涣散,嘴里还在无意识地嘟囔着。屋里门窗紧闭,空气污浊,还残留着烧纸钱的烟火味。
奶奶没有像众人预想的那样立刻开坛做法、画符念咒。她只是静静地走到炕边,挨着五婶坐下,伸出布满老茧、骨节粗大的手,轻轻握住了五婶冰凉颤抖的手。那动作,不像神婆,倒像一位慈祥的长辈。
1. 望:奶奶的目光锐利地扫过五婶的脸庞、眼睛、指甲,又仔细看了看她盖着的被褥和枕边。
2. 闻:她凑近五婶,像姥爷朱得道闻茶香一样,深深吸了口气,似乎在辨别空气中除了烟火味和恐惧气息之外的东西。
3. 问:奶奶的声音低沉而温和,像催眠的絮语:“五妮儿,别怕……跟大娘说说,那‘东西’……长啥样?哭啥呢?压在哪儿了?是心口?还是别处?” 她问得极其具体,引导着五婶描述那模糊的恐惧。
4. 切:她的手指看似随意地搭在五婶的手腕上,又轻轻按了按她的额头、颈侧和心口的位置。
周妙音屏息凝神地看着。她发现奶奶的目光最终停留在了五婶枕边一个不起眼的小物件上——那是姥姥谢菩萨送给妙音的安神香囊之一!妙音前几天来看望五婶,见她精神不好,就送了一个给她。此刻,那绣着茉莉花的香囊被压在了枕头底下,只露出一角。
奶奶的眼神微微一动,似乎捕捉到了什么关键。她不动声色,继续温言细语地问:“五妮儿,这几天……睡得可沉?做梦了吗?梦见啥了?”
五婶在奶奶沉稳的气场和温和的询问下,紧绷的神经似乎松懈了一丝,断断续续地说:“睡……睡不踏实……老梦见……梦见我娘……在哭……说冷……说想我……” 五婶的娘家在邻县,她娘去年冬天刚过世。
奶奶又轻轻拍了拍她的手:“还有呢?心里头……是不是还惦记着别的事?憋屈事?”
五婶的眼泪突然涌了出来,抽噎着:“铁柱……铁柱在南方……工地上……几个月没信儿了……我这心里……揪得慌……” 铁柱是五婶的儿子,在南方打工。
“收魂”与“解心结”:
问到这里,奶奶心中己然明了。她松开五婶的手,站起身,对五叔说:“把门窗都打开,透透气。这屋里闷得慌,好人也能憋出病来。” 然后,她转向周妙音:“妙音,回家,把灶台边我晒的干艾草拿一把来,再打半碗咱家水缸里的清水。”
东西很快取来。奶奶让五叔搬了个小板凳放在院子中央,扶着精神萎靡的五婶坐好。夕阳的余晖给小小的院子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色。
奶奶开始她的“仪式”:
1. “除秽”:她点燃了一小把干艾草,那熟悉的、带着药味的青烟袅袅升起。奶奶拿着燃烧的艾草束,缓慢而郑重地在五婶周身绕了几圈,特别是心口和头顶的位置,嘴里念念有词,声音低沉含混,听不清具体内容,但那韵律带着安抚人心的力量。艾烟驱散了屋里的浊气,也带来一种宁神的气息。
2. “定魄”:奶奶用食指蘸了蘸碗里的清水,轻轻点在五婶的额头、心口和两个手腕内侧。那冰凉的触感,让五婶激灵了一下,涣散的眼神似乎聚焦了一些。
3. “收魂”(关键一步):奶奶伸出右手,掌心向下,悬在五婶头顶上方约一寸的地方,缓缓地、顺时针地虚画着圆圈。她的神情专注而肃穆,仿佛在空气中聚拢着某种无形的东西。画了七圈之后,她猛地五指一收,像是攥住了什么,然后快速地将这只“攥着”的手按在了五婶的心口上,停留了十几秒。同时,她口中发出一声悠长低沉的:“欸——回来吧!”
4. “解结”: 做完这一切,奶奶并没有立刻结束。她重新坐在五婶身边的小板凳上,握着她的手,用清晰而温和的声音说:“五妮儿,刚才艾草熏过,清水点过,大娘也给你把‘魂儿’叫回来了。没事了,啊。那‘压’你的,不是你娘,是你自个儿心里头的惦记和害怕!你想你娘,那是人之常情,她在那边好着呢,不用你担心。铁柱在南方,许是活儿忙,许是信在路上耽搁了,大小伙子,有把子力气,出不了岔子!赶明儿让你家五叔去镇上邮局问问,指不定信就在那儿搁着呢!”
奶奶的话,像一把钥匙,轻轻打开了五婶郁结的心锁。她“哇”地一声哭了出来,这次不再是惊恐的呜咽,而是长久压抑后的宣泄:“大娘……我心里……我心里憋得难受啊……想我娘……又怕铁柱……”
“哭出来好,哭出来就好了。”奶奶轻轻拍着她的背,“惦记归惦记,日子还得过。你把自己吓垮了,铁柱回来见着了,不得心疼死?听大娘的,晚上睡觉,窗户留条缝,枕头底下那香囊(姥姥外婆给的安神香囊)拿出来,搁在枕边闻着香味睡。再熬点小米粥,安安神。”
说来也怪,经过奶奶这一番“收魂”和开解,五婶的精神眼见着就好转了。当晚,她按照奶奶说的做了,竟然一夜安睡到天亮!第二天,人虽然还有些虚弱,但眼神清亮了,也能下地走动,跟人说话了。笼罩在村西头的恐惧阴云,随着五婶的好转,也神奇地消散了。
“神婆”的智慧与慈悲:
回家的路上,周妙音忍不住问:“奶奶,五婶她……真的是被脏东西缠上了吗?您真的把她的魂儿‘收’回来了?”
昏黄的暮色中,奶奶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一丝洞悉世事的微笑,她停下脚步,看着孙女清澈好奇的眼睛,低声道:
“傻丫头,这世上哪来那么多神神鬼鬼?人心不安,自己就能生出鬼来。”
“五妮儿她娘刚走,她心里本就空落落的;儿子远在南边,音信全无,这更是悬在心尖上的一块石头。白天忙起来还好,夜深人静,心思一重,再赶上个身子弱、气血不足的时候,就容易魇着(做噩梦),心慌气短,自个儿吓唬自个儿。那‘哭声’,许是风声,许是夜猫子叫,人在那种时候,听着就像鬼哭。”
“我给她‘收魂’,艾草烟能安神,清水点额能让人清醒,虚画那几圈,给她个‘魂儿回来了’的念想,按在心口是让她定定神。最要紧的,是得把她心里那个‘结’——想娘又忧儿——给点破了,开解了。心结解了,比什么符咒都管用。”
“至于那香囊,”奶奶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了然,“你姥姥配的草药是好东西,茉莉薰衣草都安神,搁在枕边闻着,确实能让人睡得安稳些。五妮儿之前把它压在枕头底下,味儿闷着出不来,反倒可能刺激得她睡不安稳,加上心里有事,可不就觉得‘压得慌’了?”
周妙音恍然大悟!奶奶哪里是什么“神婆”,她分明是一位深谙人心、精通民俗心理疗愈的智者!她的“法术”,不过是借助一些有安神效果的草药(艾草)、清凉的触感(清水)、充满仪式感的动作(虚画、按压)和心理暗示(“魂儿回来了”),给予极度惊恐的人以强烈的心理安慰和安全感。而最终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她敏锐地洞察到了五婶真正的“心魔”——失去亲人的悲痛和对远方儿子的深切忧虑,并用最朴素、最接地气的话语,给予她开解、希望和具体的行动建议(开窗、用香囊、熬粥、让五叔去邮局)。
这份智慧,与姥姥谢菩萨用草药和一杯茶化解纠纷、抚慰人心的方式,何其相似!只是披上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外衣。奶奶的“神”,不在于通灵,而在于通人心、解人意、善用身边之物(艾草、清水、民俗仪式)疗愈他人心灵。她的慈悲,藏在每一次“收魂”时专注的神情里,藏在那些看似神秘却饱含安抚力量的絮语里,更藏在那份对邻里疾苦感同身受、并愿意用自己方式去“渡”人的仁厚里。
月光初上,洒在安静的村路上。周妙音挽着奶奶的胳膊,感觉奶奶瘦小的身躯里,蕴藏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温暖和力量。这份力量,不同于姥爷茶山经的厚重,不同于舅舅车轮印的广阔,也不同于姨姨茶桌旁的明媚,它是扎根在北方黄土深处的、带着神秘色彩却又无比真实的疗愈之光。它让周妙音明白,善行,有时并非轰轰烈烈,它也可以是暗夜中一声安抚的低语,是恐惧时一只温暖的手掌,是解开他人心头郁结的一把无形的钥匙。这,便是奶奶的“道”,在寻常烟火里,默默守护着一方人心安宁。
---
(http://www.isfxs.com/book/GCF0BF-1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isf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