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父亲的“秘密”抽屉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十八章 父亲的“秘密”抽屉

 

父亲的“秘密”抽屉

奶奶用她独特的方式抚平了五婶心头的惊涛骇浪,村西头重归平静。周妙音心中对奶奶的敬畏又添了几分,那份扎根于黄土、带着神秘暖意的力量,让她对“善行”的理解更加宽广。秋意渐深,金黄的玉米棒子挂满了周家小院的屋檐,空气里弥漫着丰收的甜香和晒干玉米叶的独特气息。母亲朱美慧忙着腌咸菜、腌酸菜,为漫长的冬天储备着滋味。

这天下午,阳光透过糊着塑料布的旧窗户,在堂屋的地面上投下斜斜的光斑。母亲让妙音去父亲周大发和母亲房间的五斗橱里,找一本旧年的黄历,说要查查哪天适合翻晒地瓜干。周妙音应声进去。父母的房间陈设极其简单,一张老式木床,一个笨重的五斗橱,一张掉漆的书桌,墙上贴着几张褪色的年画,朴素得甚至有些清寒,与“隐形富豪”西个字毫不沾边。

五斗橱是那种深棕色的老家具,最下面一个抽屉通常放着些不常用的杂物。妙音拉开它,一股混合着旧纸张、樟脑丸和淡淡铁锈的味道扑面而来。里面堆着些旧衣服、几团毛线、几本封面磨得发白的农业技术书籍,还有一摞用麻绳捆好的旧报纸。她小心地翻找着,黄历没在最上面。

她蹲下身,想把压在最底下的那捆报纸挪开。报纸很沉,她用力一拖,只听“哗啦”一声,报纸散开了,一本厚厚的、硬壳封面的旧笔记本掉了出来,砸在地板上,摊开了。同时散落出来的,还有夹在笔记本里、如同雪片般纷纷扬扬飘落的——汇款单。

不是一张两张,而是厚厚的一沓!用橡皮筋粗略地捆着,有新有旧。最上面的几张,墨迹还很清晰:

一张收款人是“X城市Xxx学财务处”,金额栏清晰地写着:¥5000.00,备注:高三年级张伟同学学杂费。日期是两个月前。

另一张收款人是“X城市社会福利院”,金额:¥3000.00,备注:定向用于孤寡老人冬衣购置。日期是去年冬天。

还有一张收款人是一个个人名字“李秀兰”,地址是邻县一个村子,金额:¥2000.00,备注:**医疗救助。日期更早些。

周妙音的心跳骤然漏了一拍。她下意识地捡起那本摊开的硬壳笔记本。这不是普通的笔记本,更像是一本记录簿。发黄的纸张上,是父亲周大发那笔迹笨拙却极其工整的记录:

“1998年9月15日:汇X城希望工程办公室 ¥2000元 (结对帮扶失学儿童王二妮,小学五年级)。”

“2003年7月3日:购新轮椅一辆 (¥860元),送至西洼村残疾军人赵老栓家。其子代收。”旁边还贴着一张皱巴巴的收据。

“2008年5月20日:汇X川地震灾区红十字会 ¥10000元。国难当头,略尽心意。”

“2012年起:每年固定汇X城‘老兵关怀基金’ ¥5000元。勿忘。”

“2015年冬:购蜂窝煤5吨 (¥1750元),分送村中五户孤寡老人。周生财联系,匿名。”(哥哥的名字首次出现)

最新的一页,赫然记录着妙音刚刚看到的几张汇款单信息,时间、金额、用途,清清楚楚。

笔记本里还夹着一些泛黄的纸张:几张盖着红章的资助证明,几封字迹稚嫩或苍劲的感谢信(大多没有具体署名,只写着“好心人”),几张泛黄的**照片——其中一张是几个穿着破旧但笑容灿烂的孩子站在一所简陋的乡村小学前,照片背面写着:“王家沟小学新校舍奠基留念,1999年秋。愿孩子们有书读。” 另一张则是一辆崭新的轮椅,上面坐着一位穿着旧军装、神情激动的老人,背景是低矮的土坯房。

空气仿佛凝固了。周妙音蹲在散落的汇款单和摊开的记录簿前,指尖冰凉,大脑一片空白。那些冰冷的数字、朴素的记录、泛黄的纸页,像一块块沉重的砖石,在她面前垒砌起一个与她认知中截然不同的父亲形象。

她记忆中的父亲周大发:

是那个天不亮就扛着锄头下地,裤脚永远沾着泥巴,沉默得像块田里石头的“农民”。

是那个在饭桌上永远只夹最便宜的咸菜,抽着最劣质旱烟,连件新衣服都舍不得买的“抠门”父亲。

是那个在村里人眼中老实巴交、甚至有点木讷,只知道埋头侍弄庄稼的“周老蔫”。

而眼前这些单据和记录,却勾勒出另一个父亲: 他默默地为素不相识的孩子支付高昂的学费(5000元!那得卖多少斤粮食?);

他悄无声息地为福利院的老人送去寒冬的暖意;

他毫不犹豫地救助重病的乡邻;

他心系保家卫国的老兵;

他甚至可能在很多年前,就参与建造了一所乡村小学!

哥哥周生财的名字出现,更意味着这份“隐形”的善举,可能是一个家族心照不宣的传承!

巨大的冲击让妙音几乎无法呼吸。她看着那些汇款单上父亲签下的、歪歪扭扭却力透纸背的名字“周大发”,看着记录簿上那些朴实无华却重若千钧的字句,再回想起父亲平日里那副沉默寡言、甚至有些“窝囊”的样子……强烈的反差让她头晕目眩。

“隐形”……这个曾经只在母亲偶尔感慨或姥爷信中提及的模糊词汇,此刻第一次以如此具象、如此震撼的方式,撞入了周妙音的认知世界。原来父亲(或许还有哥哥)的“平凡”之下,竟隐藏着如此汹涌的善意洪流!这洪流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持续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像涓涓细流,汇成了滋养无数人的温暖湖泊。

他为什么要藏起来?为什么不让人知道?为什么甘愿背负着“老蔫”甚至“抠门”的名声?是为了姥爷(外公)说的“财不露白”?还是为了奶奶常念叨的“行善不图报”?亦或是,在他那被太阳晒得黝黑、被岁月刻满皱纹的朴实脸庞下,跳动着的是一颗视行善如呼吸般自然、根本无需张扬的赤子之心?

就在这时,屋外传来了熟悉的、沉重的脚步声和锄头靠在墙边的声响——父亲下地回来了!周妙音像被烫到一样,手忙脚乱地想把这些“秘密”塞回抽屉,恢复原状。可是太迟了。父亲己经掀开门帘走了进来,一眼就看到了蹲在地上、脸色煞白、手里还捏着几张汇款单和摊开着记录簿的女儿。

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停滞了。父亲周大发脸上的疲惫瞬间被惊愕和一丝……慌乱所取代。他古铜色的脸颊似乎更黑了,嘴唇动了动,却没发出声音。那双常年与泥土打交道、布满老茧和裂口的大手,无措地在沾满泥巴的裤腿上蹭了蹭。他像一个不小心被撞破了最隐秘心事的孩子,窘迫地站在那里,眼神躲闪,不敢首视女儿震惊而探寻的目光。

夕阳的余晖穿过窗户,正好落在散落一地的汇款单上,那些冰冷的数字在光线下显得有些刺眼。空气里弥漫着旧纸张的味道、泥土的味道,还有一股无声的、巨大的震动在父女之间弥漫开来。那个尘封的抽屉,终究被拉开了,里面藏着的不是金银财宝,而是比金银更沉重、更闪耀的——一个“隐形”父亲沉默如山、深藏不露的慈悲心肠和沉甸甸的担当。

周妙音望着父亲那副窘迫又带着点“秘密”被撞破后笨拙的样子,心中翻江倒海。震惊、困惑、难以置信、隐隐的心疼,还有一丝莫名的骄傲……复杂的情绪交织在一起。她知道,这一刻,她对父亲、对这个家、对“隐形”二字的理解,被彻底颠覆了。一个更深邃、更厚重、也更需要她去探寻和守护的家族真相,在她面前缓缓揭开了帷幕。她捏紧了手中的汇款单,感觉那薄薄的纸片,此刻重若千钧。

---


    (http://www.isfxs.com/book/GCF0BF-1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isfxs.com
爱书坊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